李燕萍
關鍵詞《詩經(jīng)》;疊字;妙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09)05(B)—0023—01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疊字非常廣泛,尋找其根源,無疑應該溯源于《詩經(jīng)》。深入了解《詩經(jīng)》中的疊字,掌握其特點,對學生研讀古詩詞或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極有意義。
首先,疊字的巧妙運用,使自然景物的描寫更生動、更形象?!对娊?jīng)》中的疊字多用來狀物擬聲,如“關關”、“喈喈”、“嚶嚶”、“薨薨”,寫蟲叫;“蓁蓁”、“菁菁”,寫樹葉茂盛之貌;“濃濃”、“湛湛”,寫露水甚多之狀。詩中用疊字來描繪自然景色,為詩歌的畫面增添色彩,又通過摹擬聲,音,使詩歌景中有聲,從而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在詩歌中,景與情密不可分,而疊字的巧妙運用,使詩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秦風一蒹葭》一文開頭即用了疊字“蒼蒼”,形象地描繪出霜霧重重的秋晨景象?!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一句表達出主人公悵惘、迷離、恍惚的心緒。全詩共三章,分別用“蒼蒼”、“凄凄”、“采采”三對疊字,把各章情節(jié)的序幕拉開,感情步步加深。可見,運用疊字,對詩歌情節(jié)的發(fā)展是很有幫助的。
最后,疊字的巧妙運用,能使詩歌音節(jié)分明,韻律和諧,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如《周南·桃天》一文中第一章:“桃之天天,灼灼其華。之子與歸,宜其室家。”“華”和“家”,押韻。很明顯,詩中把“灼灼”放在前面而不放在后面,一方面是為了突出“華”(花)的火紅的盛貌,另一方面是為了使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第三章中:“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與歸,宜其家人?!比绻凑盏谝徽碌木涫?,第二句應為“蓁蓁其葉”。但因“葉”和“人”不押韻,而“蓁”和“人”押韻,所以詩中便將“蓁蓁”放后面。由此可見,根據(jù)需要,或安排疊字在前,或安排疊字在后,也是《詩經(jīng)》疊字使用的特點之一。疊字和聯(lián)綿字的交替使用,使音調(diào)更加和諧,節(jié)拍更為分明。由于《詩經(jīng)》疊字的影響,后來的詩詞家有的直接采用《詩經(jīng)》中的疊字;有的創(chuàng)造新的疊字,寫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疊字名句。東晉陶淵明有不少疊字名句歷來為人稱誦,如“暖暖遠人樹,依依墟里煙?!?《歸園田居詩其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又如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車轔轔,馬蕭蕭”、“天陰雨濕聲啾啾”(《兵車行》),既沿用《詩經(jīng)》中的疊字“蕭蕭”摹擬馬叫聲,又使用了疊字“轔轔”摹擬車行聲,還用疊字“啾啾”摹擬想象中的鬼的嗚咽聲。再如“悠悠”這對在《詩經(jīng)》中用得最多的疊字,也被不少的名家所引用。《詩經(jīng)》中的“悠然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用“悠悠”形容蒼天的深遠;唐代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登幽州臺歌》)。用“悠悠”形容天地相隔之遙遠;崔顥的“白云干載空悠悠”(《黃鶴樓》),用“悠悠”形容白云浮蕩的樣子;韓愈的“歷歷余所經(jīng),悠悠子當返”(《送湖南李正字歸》),用“悠悠”來形容道路之遠;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長相思》)連用兩對“悠悠”來形容思情恨意無窮無盡,更是收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運用疊字“悠悠”最多的名家數(shù)宋代大詞人辛棄疾,他的詞作所用“悠悠”竟有十四處之多。如“裊裊東風,悠悠倒影”(《沁園春弄溪賦》);“將擾擾,付悠悠”(《鷓鴣天·登一丘一壑偶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那膾炙人口的名詞《聲聲慢》一開頭便連用七對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痹谶@七對之中,有三對疊字(凄凄、慘慘、戚戚)源于《詩經(jīng)》。李清照在一首詞里連續(xù)使用七對疊字,“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常被人們奉為運用疊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