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而中學歷史學科的特色決定了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學歷史教學要教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堅定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基礎。那么,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呢?
一、歷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yǎng),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學生的客觀要求和前提,也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以人為本的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賦予學生廣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真善美的心靈和高尚的人格。歷史學科教學除了體現(xiàn)學科知識的特點,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外,還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情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歷史課堂不僅是傳授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鬃诱f:“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師的人格和言行來影響和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的師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對學生的道德情感發(fā)展和整個美好心靈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的人格作用”;又說教師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心靈上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坝?先自育”。作為歷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涵養(yǎng),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以良好的情感資質和人格力量影響學生,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楷模,這樣,學生在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中人格也逐漸健全與發(fā)展完善起來,從而使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xiàn)代教育學也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興趣。如利用歷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圖文并茂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幽默的語言,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鮮活起來,給學生描繪出一幅幅活生生的歷史畫卷;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導語和耐人尋味的結束語;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精心直觀性教學,再現(xiàn)歷史場景;適當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角?,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或進行課堂演講,活躍課堂氣氛;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自身素質等。
總之,要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充滿熱情、積極探究獲取知識和發(fā)展智力,必須以有效地激發(fā)其興趣為突破口,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能力和特長,從而增強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
三、加強情感教育,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氛圍對人的生活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要用一顆誠摯的愛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用愛去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對學生始終保持平和、寬容、理解的心態(tài),用欣賞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以愛心和平等心對待學生,信任并鼓勵學生,把自己真摯的愛,播灑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上,讓他們在積極健康、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體驗人間的溫馨,去創(chuàng)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鼓勵學生敢于展示個人才華和魅力,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歷史教學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其中,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準切入點,創(chuàng)設“尊重、信任、理解、關愛、激勵、愉快”的課堂氣氛,以這種自然而然的方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學生在獲取歷史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自信心、團隊協(xié)作精神、競爭意識、情緒調控力和堅強勇敢等意志品質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精神飽滿、舉止大方地站在講臺前,可使學生精神為之振奮,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師以和藹可親的教態(tài)、抑揚頓挫的語言、扣人心弦的講解來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時時注重用真心體察學生,用真情感動學生,用愛心撫慰學生,以引發(fā)與學生感情的共鳴,喚起他們的自尊自愛之心,使他們成為一個懂自尊、知自愛、健康向上的學生。
總之,中學生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學科滲透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河北省邯鄲市荀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