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歷史博物館里,來參觀的人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講解員:舉止斯文儒雅,講話鄉(xiāng)音極重,對館內的文物如數(shù)家珍,總是不厭其煩地給參觀者解答問題。這個講解員就是沈從文。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而最初的歷史博物館就設在天安門的午門上,不允許生火,一般人很難堅持下去。沈從文卻不管這些,他工作時間向來不參與閑談,不是埋頭寫卡片,就是在文物倉庫里清理塵封多時的文物。由于非常投入,以致到了下班時間還渾然不覺,他常常被工作人員鎖在倉庫中。
1963年冬,根據(jù)周總理的指示,由歷史博物館負責編寫一部中國古代服裝史。博物館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沈從文。盡管有助手幫助,但要在幾個月內選出200多幅圖片并配上20萬字的說明文字,對一個已經62歲的多病老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經過層層審定,《中國古代服飾資料》在1964年的4月底終告完成。可是,這本書的出版,卻經歷了17年的坎坷。
1969年11月,沈從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寧的“五七”干校。1972年2月初,干校同意沈從文回京治病。沈從文的住處實在太小了,夜晚,書放在躺椅上,沈從文就躺在躺椅上的書上休息。半年后,妻子張兆和退休,也從干校返回北京。為了緩解沈從文住房緊張的狀況,張兆和的單位又分給她兩間住房。從此,沈從文開始了每天為“食”“宿”往返奔波的生活。不管冬天或夏天,下午五點鐘,人們都有機會見到沈從文提著一個南方的帶蓋的竹籃子,興沖沖地跑到夫人張兆和住的地方去吃晚飯,并把明早和中午的兩餐飯帶回去。就在這狹小的空間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沈從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文物研究方法:重視竹、木、玉、陶、瓷、絲等實物,以此為基礎,與文獻、詩文結合進行考證。所以,沈從文被稱為“形象歷史學家”。
【陳興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