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出政治來
上周二,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jīng)濟對話展開。在開幕式上,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國務(wù)卿希拉里、財長蓋特納,在致辭時引述中國經(jīng)典、套用詩句,向中國大送秋波。
奧巴馬雖然謙稱不如希拉里和蓋特納了解中國,但還是展示了一下其文化修養(yǎng),引用孟子名句:“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币源藖肀扔鲀蓢娜蝿?wù)是探索一條可持續(xù)交往、通向未來的道路,并期盼即使以后出現(xiàn)了分歧,也不要讓這條道路被荒草埋沒。
希拉里不甘人后,引用中國諺語“人心齊,泰山移”比喻兩國合作的決心。曾經(jīng)在北京進修中文的美國財長蓋特納,則提起30年前的中國緣,在呼吁兩國攜手應(yīng)付經(jīng)濟危機時,用流利的普通話說出中國成語“同舟共濟”4個字。
中國國務(wù)委員戴秉國沒有讓我國代表團被比下去,談及開創(chuàng)中美關(guān)系的未來時,大聲向場中眾人發(fā)問:“我們能做到嗎?”然后他用了一句引來全場掌聲和笑聲的奧巴馬名言作答——“Yes, we can !”
在外交場合,引用對方國家的經(jīng)典或俗語,除了能一顯己方的文化修養(yǎng)之外,更可展示出友好姿態(tài),拉近彼此距離。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委婉表達立場。
1980年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問題進行談判。當時波折重重,第4輪談判后,因雙方的新聞公報沒像過去幾次那樣使用“有益”、“有建設(shè)性”等等字眼,觸發(fā)港幣的“黑色信心風暴”。因此,當時傳媒對雙方的每句話都十分敏感。
每輪會談開始前,都會循例讓記者拍照一兩分鐘,以便他們交差。為避免因沉默造成尷尬,雙方團長都習慣寒暄幾句。在周南接任中方團長之后,他還喜歡即興吟幾句詩。記者往往會從詩中揣摩談判的最新進展。
有一次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會談,會前下了一場春雨,周南遂借題發(fā)揮,引述了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暗喻會談在和風細雨中慢慢有所進展。
第18輪談判開始時,周南再次借題發(fā)揮,說昨天下了一場大雨,然后引用老子的話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暗喻雙方的一些重大分歧將會得到解決。
第20輪談判開始時,最后的一個大障礙,有關(guān)設(shè)立中英聯(lián)絡(luò)小組的問題已解決,周南提到打算將來請對方的伊文思大使去長江三峽旅游,他引用了李白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卑涤髡勁幸呀蠊Ω娉?。
因為當時中英雙方有協(xié)議,談判的進程必須保密,任何一方都不得向外界透露會談的情況,所以記者只能在這些“擦邊球”的“猜謎游戲”中搔爆腦袋,找出會談?wù)嫦嗟囊击[半爪。
趣聞一則是:當時很多采訪談判的香港記者,都買了《唐詩三百首》、《唐人萬首絕句選》等書來傍身,待周南詩興一發(fā),便實時查找有關(guān)詩句的出處和背后含義。記者可以如此“惡補”,只是苦了雙方的翻譯。
香港《南華早報》1990年1月11日曾刊登一篇長文,其中提到:“他(周南)所引用的每句詩都具有特殊含義。周南先生充分利用了他對中國文學的豐富知識,恰如其分地用來描述會談進展的情景。因此談判期間(英方)曾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來研究周南所吟及引述的詩句,以圖從中破解有關(guān)這場關(guān)系重大談判進展的這些線索。”
在政治對話中加入詩詞和古語,其實是中國的從政傳統(tǒng)。
孔子便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边@不但是他勉勵兒子伯魚用功讀書時說的話,事實上在他那個時代,《詩經(jīng)》里的每一首詩,都是王公貴族說話時爭相引用的時尚,更是政治家出使他國時的通用語言。這倒不是為了要顯示自己的高尚優(yōu)雅,自抬身價,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含蓄地說出不便講得太露骨的話,以免話說得太盡,自斷外交上可供回旋的余地。《左傳》便記錄了很多王公貴族這方面的故事。
舉個例子。晉國公子重耳因內(nèi)亂被迫流亡國外10多年,流亡生涯最后一站是秦國。這是最關(guān)鍵的一站,因為他揮軍重返晉國,奪取政權(quán),成就一代霸業(yè),成為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就是靠取得秦國的支持,借秦軍之師。
重耳一行人進入秦國后,得到禮遇,秦穆公甚至以國宴為他接風。重耳與其最富文才的手下趙衰去赴宴。席上重耳朗誦《詩經(jīng)》中的《河水》,取百川匯海之義,用海比秦,而自比河水,暗示自己來投靠秦國,希望得到秦國的支持。
秦穆公則朗誦《詩經(jīng)》中的《六月》,該詩大致是說尹吉甫輔佐周宣王征伐蠻族,暗示秦國會幫重耳復(fù)國。
外交辭令嫻熟的趙衰立即抓緊機會,宣布:“請重耳拜謝秦伯之支持?!敝囟擦⒓垂蛳逻殿^。秦穆公走下臺階,表示不必如此厚禮。趙衰解釋說:“大王朗誦《六月》,把要幫助的重耳公子比喻成周天子,重耳怎能不拜!”
秦穆公與重耳的政治聯(lián)盟就此締結(jié)。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上述對話不是婉轉(zhuǎn)地以詩歌來進行,一開口就“明刀明槍”跟別人借兵,萬一被人斷然拒絕,自己的面子還往哪里放?同樣的道理,當別人還沒有清楚向你開口借兵,你卻迫不及待“自動獻身”,萬一“表錯情”,豈不落得狼子野心——覬覦干預(yù)別國的內(nèi)政?吟詩和含蓄的好處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