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黎正穩(wěn)
摘要:雖然社會資本對于人們的重要性已通過社會學家的論述尤其是現實生活得到了證實,但迄今為止,卻很少有人想到它與高等教育有什么關系。如果他們能始終堅持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一基本理念,并知道社會資本很大程度需要通過“投資”才能具獲,那么,就會發(fā)現,如同德育、智育、體育一樣,大學生社會資本的培育亦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社會資本;培育;高等教育
中國分類號:G40-01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8
高等教育當以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旨歸,這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細察時下中國各高校的教育教學情況,卻會發(fā)現它們均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沒能將社會資本的培育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實際上,也正是因為他們沒能對大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著意指導和有效訓練,致使后者中不少人在畢業(yè)后應對相關問題時,長時期處于被動甚至困窘的狀況之中,需要花大氣力調整才能緩解這種不利的局面。
一、社會資本理論:一種可用于詮釋高等教育的理論框架
在稍具社會學知識的人那里,有關社會資本的理論當然不會陌生。法國學者皮埃爾·布厄迪對這一最早由奧地利學者龐巴維克提出的概念進行了新的解釋,將它定義為一個社會或群體所具有的現實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主要由確定社會或群體成員身份的關系網絡所構成。不少學者也都對社會資本問題進行了探索。他們中最突出者如詹姆斯·科爾曼、羅伯特·帕特南、亞歷杭德羅·波特斯、林南等還提出了系統(tǒng)的理論。由上述學者的研究表明,所謂社會資本,是指任一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之間結成的一種網絡狀聯系,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共識性規(guī)范和信任關系。由于它是一種非正式的協調機制,因此,在不少方面都能生發(fā)效用。比如,在經濟方面,它“是促進合作和交易,保證交易制度良好運轉,提高其它資本運營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政治方面,它是“社會信任的來源和‘公民社會的黏合劑”,即“產生社會自治的基本條件”;至于在社會方面,則既是“個人能力的儲備”,亦是“一個組織或社會凝聚力的基本來源”,等等。也正是因此,盡管迄今仍有人對它的存在及作用表示懷疑,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它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是能夠成立的。它實際上是人們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后,對一個影響個人、社會發(fā)展的要素的認識和概括。
從學者們開始對社會資本進行探討起,時間已過去了20余年。大量事實證明,這一資本確實有助于其擁有者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各種效益,因此,它不僅被他們經常使用,而且被學者們作為一種學術框架,用以闡釋多種社會現象。然而,就在學者們對社會資本的功用非??春茫沟脤λ难芯砍蔀楫敶鷩H學術界的一個前沿課題的時候,一個問題同時也暴露了出來,那就是學者們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這一理論與高等教育的聯系,人們一直沒能看到多少這方面的討論和見解,從而無法知道在這一新的理論視角下的高等教育應該如何應對。那么,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高等教育與社會資本根本就沒有什么關系,或者將它們放在一起加以討論確乎有“對這一概念超越社會學學科界限不加限制的任意使用”,從而出現“社會資本的泛化”的嫌疑呢?顯然,事實決非是這樣的。因為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事實就擺在人們面前: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而大學生亦是社會成員,由是在任一社會成員那里都存在的社會資本問題在他們那里也同樣存在,尤其是社會資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培育才能具獲,而恰恰使大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從來就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所在。
前已說到,對于社會資本與人們的關系,不少社會學家進行過論述。在他們看來,由于人既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又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因此,對每一個人來說,只要他與其它人有關系,他就自然擁有這種很大程度上與“關系”同義的資本。也正是從這種認識出發(fā),布厄迪在對社會資本進行了本文前面提到的定義之后,緊跟著又指出,“它與一個群體的成員有關”。波特斯亦認為,所謂社會資本,是“個人通過他們的成員身份在網絡中或者在更寬泛的社會結構中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是個人與他人關系中包含著的一種資產”。也許,在某些熟知社會資本理論的人看來,這樣的表述太尋常不過了,但他們或許沒有想過,這一點對于大學生以及與之相關的高等教育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學生那里,也有一個社會資本的問題。大學生同其他人一樣,亦是一個群體的成員,作為個體,他們和其他人有著確定無疑的社會關系。正是這種關系邏輯,決定了他們擁有社會資本,擁有這種“嵌入一種社會結構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動中涉取和動員的資源”。
然而,之所以認定社會資本與高等教育有著不可否認的關系,除了大學生同其他人一樣既需要也一定程度地擁有這種資本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種資本雖然因關系而產生,卻需要著意培育。否則,至少其存量難稱豐厚,對其擁有者來說不能生發(fā)出應有的效用。在談到這一資本是如何為廣大社會成員所擁有的時候,絕大多數社會學家要么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它需要培育,要么是通過自己的論述使讀者獲得這樣的感覺。如林南就認為這種資本的獲得需要行為主體“在具有期望回報的社會關系中進行投資”,布厄迪則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社會資本是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成員資格以及社會網絡聯系,而這就等于告訴人們,加入不同的社會組織(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使自己擁有更多的組織成員資格和身份,從而建立更多的組織網絡,是增加社會資本的有效途徑。當然,無論是林南還是布厄迪,都只談到了社會資本的具獲需要培育,而并沒有涉及到大學生及與之相關的高等教育,但有一點卻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講培育就有一個途徑和方法的問題,而對以提高素質為學習目的的大學生來說,所有涉及途徑和方法的問題都是可以而且應該通過高等教育來解決的。對高等教育的詮釋來講,社會資本理論確乎是一個有效的學術框架。經由對它的解讀,人們得以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種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一樣的,能為自己帶來收益的工具和手段;也正是經由它的視角去看待世界,人們得以知道,教會大學生如何具獲社會資本,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有關方面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則所謂大學生應通過高等教育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一句套話。
二、匱乏及培育的缺位:大學生社會資本的當下狀況
一種理論的成立,除了在邏輯上能自洽外,更重要的是能得到事實的證明。社會資本理論之所以為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信服,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效用不斷為后者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和體驗到。諸如:它有利于降低學校失學率;有助于解決社會排外;有利于提供健康利益;有利于實現民主的良好運作;有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繁榮;有利于改善經濟角色和建立良好的信用
社會;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但凡對這一資本有所了解的人,都無不在如何具獲它上下工夫。即便是那些對此沒有多少自覺認識的社會成員,亦會從經驗出發(fā),通過各種方式,來有意識地積累這種資本,以獲取各種利益。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偏偏在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上,相對一般社會成員而言綜合素質要高得多的大學生卻表現出了一種不容樂觀的狀況。對此,人們甚至無須做深入地了解,只要看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就會有所發(fā)現。比如,他們相與交往的人員基本上是自己的儕輩,而與其它社會群體(階層)則很少有實質性的互動,這樣一來,便使得他們活動的圈子實際上非常狹小。這一點用社會資本理論來解釋,就是其所擁有的社會網絡不僅同質性很高,而且規(guī)模很小,從而使得杰克遜所謂三種“隔離”(不同生產線上的地理隔離,不同階層的空間隔離,休閑上的社會隔離)在他們身上有著充分的體現。又比如,由于他們所擁有的網絡關系始終以討論網為主要構成,而在學者眼中對資源的吸納最為重要的支持網在他們一直難以形成;再加上他們討論問題的出發(fā)點既不是工具性(以經常的明確的交換為基礎)的也不是友誼性(以長久親密關系,相互承諾與象征交換為基礎)的,而是指向并不那么明確,只能勉強歸為混合性的,這樣,便導致了他們很難與同學以外的人建立起共識性規(guī)范,致使這一社會資本的重要構成若以存量計,在他們身上表現得非常有限。再比如他們與他人之間的信任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私人信任,因為它們的建立仍主要以血緣、親緣、地緣等為紐帶,那些更多指向和有利于系統(tǒng)信任形成的要素如業(yè)緣、志緣、趣緣等并沒有充分地發(fā)揮作用。也正是因此,他們對他人的信任便沒能因為生活在社會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而擺脫某些學者所說的那種“工具性差序格局”,表現出制度化的態(tài)勢。
總之,在大學生那里,其社會資本的擁有完全可以“匱乏”概括之。這樣一來,便極大地影響到他們的素質構成,進而影響到他們對以競爭為基本特征的市場的適應。不過,以上所述雖是大學生在社會資本問題上令人遺憾的所在,卻并非是最值堪憂的地方。相比之下,真正令人難以看好的還是高校在這一問題上的表現。因為大學生畢竟還在學習,完全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培育來使社會資本匱乏的狀況得到改善。問題在于各個高校不僅沒有對此采取多少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就是相關意識亦非常欠缺。
毋庸諱言,大學生社會資本的匱乏是有著多種原因的。比如他們身處大學校園之中,而后者在今天仍很大程度是一“象牙塔”,這種與社會保有相當距離的空間位置,使得他們很難去與其它社會成員進行廣泛的群際交往,從而實現他所談到的促進自身社會網絡的建構,為成為主導性角色創(chuàng)造條件。又比如他們一般都在20歲左右,而這一年齡段對社會資本的具獲來說無疑是非常微妙的。因為人們選擇相同年齡段的人作為朋友是隨機選擇的四倍,而恰恰20歲和60歲是勞動力市場的進入和退出點,這種年齡結構中的“斷層”位置,使得超出這個范圍的朋友選擇變得相當不可靠。再比如有學者通過自己的研究證實,盡管“人情在人際交往中是一種資源和社會資本”,培養(yǎng)人情是建立和維持一種關系的先決條件,但拉關系和攀交情又多會引起沉重的社會投資和負擔。而一旦人們據此去觀察大學生,顯然能對他們缺乏社會資本有所理解。因為他們尚是消費者而非生產者,不可能承擔因拉關系和攀交情所導致的沉重的社會投資和負擔。不過,人們又不能不承認,這當中,還有另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高等學校沒有將社會資本的培育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內容。須知遍察國內所有高校,人們幾乎舉陳不出有哪一所曾為此開設過相關的課程,或進行過專門的訓練,而恰恰在大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和提高的問題上,誠如世所公認的那樣,以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為主要工作手段的高等學校是負有不容推卸的責任的,是應通過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措施來落實的。換言之,盡管時下所有的高校都知道應使自己的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并提出了德、智、體、美、勞等各種維度,卻就是沒有意識到在大學生的素質構成中還有社會資本一說,更不曾為他們最大限度地擁有這種資本采取過任何專門而又具體的措施,結果,便使得后者不僅非常缺乏這種資本,而且對這種資本的重要性及如何具獲亦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就不能不使人們有理由認為,就大學生與社會資本的關系而言,前者非常缺乏后者固然是一個不容否認的現實,而各高等學校的工作缺位更是一嚴重的問題。如果它們在這方面一直有所認識,并有所舉措,則大學生斷不會因欠缺這種資本而在求職、流動等問題上常常處于被動以至困窘的狀態(tài),更不會事到臨頭(如畢業(yè)求職)時方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不足,是一個短時間內難以補救的重大缺陷。
三、社會資本培育:高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方面是社會資本在現實生活中確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大學生非常缺乏這種資本,而且這種缺乏與幾乎所有的高校在這一問題上缺乏應有的認識和舉措有著直接的關系,這無疑是當代中國高等教育中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對大學生進行有關社會資本知識的教學和具獲這種資本的能力的訓練,是當代中國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任務。各高校只有在這方面深入探索,提高認識,加強規(guī)劃,具體落實,方能使現存的問題得到切實的解決,并使自己真正承擔起全面培養(yǎng)新一代大學生的職責。
對此有人肯定會有不同意見。在他們看來,在現實生活中,各高校在這方面還是有所作為的,只不過它們很少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比如在時下的大學校園中,就存在著在校方(具體來說又主要是學生處、團委等)指導下的形形色色的學生社團。它們一方面是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增進自己的人力資本的平臺,但同時是學生編織自己與他人的網絡關系,培育自己的社會資本的場所。特別是有不少學生并不是只隸屬于一個社團,而是同時參加多種自組織活動,如此一來,便相當程度地使自己的網絡關系具獲了“非剩余”的性質,或者說使自己在角色關系種類這一問題上處于一種多元化的狀態(tài)。盡管他們的這種表現與伯特所說的占有“結構洞”還不是一回事,但至少能導致諸多“強關系”和“弱關系”的建立,獲得“信息橋”的效用。此外,還有不少從內容與形式上講與此有所不同的活動,也都可歸為在校方的指導、組織下進行的對社會資本的培育,如學生們在教學基地開展的實習活動,以及已經成為一種制度的“三下鄉(xiāng)”活動等等。因為按照勞曼、布勞、費切爾等提出的“社會交往的機會與選擇理論”來解釋,它們都屬于群際交往的行為,而這對于由人口的組成成分和分布狀態(tài)產生的結構性社會(社區(qū))限制無疑是一種突破,至少,它們可以提高位置差異較大的人們之間的交往程度,使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互動能夠實現。
應當承認,在大學生社會資本的具獲上,時下各高校的某些舉措是生發(fā)了一些作用。但問題是,這些作用究竟有多大,尤其是舉措者的自覺意
識到底如何,尚不可知。比如以校園社團活動來說,盡管參與者都能形成自己的網絡關系,與同處一個網絡中的人建立起共識性規(guī)范和信任關系,在吸納資源,獲取助力的問題上較社團外的同學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這些都發(fā)生在校園這一極其有限的范圍之內,一旦步入社會,就會隨著社團成員彼此間的天各一方,漸行漸遠而逐漸衰減,直至最終不復存在,一如奧斯特洛姆所說的那樣,社會資本“不會因為使用但會由于不使用而枯竭”。尤應注意的是,在社團活動、教學實習和“三下鄉(xiāng)”活動中,組織者要么是著眼于政治思想覺悟的提高,要么是服務于人力資本的增進,而很少將具獲社會資本作為一個目的,更不曾將此種意識通過具體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傳達給學生,結果便使得后者很難將此作為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去自覺考量和追求,致使他們在社會資本的擁有上是那樣乏善可陳,而且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補救。
某些熟知社會學理論的人對此又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在他們看來,強調高校在學生具獲社會資本的問題上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實際上是對社會學中“理性選擇理論”的一種踐行,而時下不少研究者對于這一理論恰恰持有疑義。
的確,對于學生能否知曉有關社會資本的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這種知識去使自己獲得這一資本,高等學校一旦將這個問題視為自己的職責所在,并且付諸行動,便證明他們確實在按照理性選擇理論所說的那樣行動,即:第一,相信個體(這里自然是指大學生)是有目的的行動者;第二,相信行動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至于說到理性選擇理論,也確乎有一些有待不斷完善的地方,如怎么看待人類行為中那些非理性和反理性的行為,怎么看待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受到的規(guī)范和習俗的指引,等等。至少,它要對大多數社會學家樂于相信個人行為全部依社會力量而定這一點做出合理的解釋,使自己不致在“經濟學關注的是人們如何做出某些選擇,而社會學關心的是人們?yōu)槭裁床蛔龀瞿承┻x擇”這樣的定義面前感到為難和乏力。只是,在注意到這些問題的同時,人們又不得不承認,個人按照一種“投入一產出”的精于計算的方式選擇他們的行動過程,確乎是世界上最普遍的現象。因為大量事實證明,社會關系、社會結構、集體決策和集體行為等,歸根結底是個體追求最大功利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后理性選擇的結果。既然如此,作為以健全受教育者的理性為旨歸之一的高校就沒有理由對有助于大學生之功利追求的社會資本置而不顧。如果它們拒絕承認這一點,則馬克思一再強調且一直被奉為圭臬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曉整個生產系統(tǒng)的人”的觀點,就很大程度會停留在一般宣傳上。至于教育學家們孜孜以求地把現實生活同已確立的理想和價值聯系起來的目標,亦很難得到實現。
關于社會資本培育應當成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的理由,人們還可舉陳許多。像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就曾指出:“在生產社會資本方面,政府可能擁有最強能力的則是教育。教育制度不僅傳遞人力資本,并且還以社會規(guī)則和規(guī)范的方式傳輸社會資本?!彼J為,“不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如此,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也是這樣”。
總之,對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來說,社會資本的培育無論如何是一項重要的內容,有關方面只有從這一點出發(fā),去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方能幫助學生具獲這種“有助于兩個或更多個體之間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說明的非正式規(guī)范”,從而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特別是事涉資源吸納)問題,讓高等教育在這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體現出應有的效用。
[參考文獻]
[1]燕繼榮.投資社會資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6.
[2]張文宏.中國城市的階層結構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5.
[3]Bourdieu,Pierre.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M]//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ohn G. Richardson. West-port,C. T.:Greenwood Press, 1986:241-258.
[4]Portes,Alejandro.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 gration[M]. New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2-3,1995.
[5]Lin Na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1999,22(1):28-51
[6]Lin Na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M]//Peter V. Marsden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Sage,1982:131-145.
[7]李沛良.論中國式社會學研究的關聯概念與命題[M]//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東亞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65-76.
[8]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
[9]埃莉諾奧斯特洛姆.社會資本:流行的狂熱抑或基本概念[J].新華文摘,2003(7):159-160.
[10]Duesenberry J. Commnet in Universities National Bureau Committee for Economic Research. in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Developed.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ty Press, 1960.
[11]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1.
[12]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公民社會與發(fā)展[J].新華文摘,2003(7):165.
(責任編輯曾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