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夷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茶文化奠基人,因其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被尊稱為“茶圣”。據(jù)民間傳說,陸羽在寫《茶經(jīng)》前,曾對申州義陽郡鐘山縣(今信陽市平橋區(qū)、浉河區(qū)一帶)、光州黃頭港(今光山縣杏山、獨山一帶)、固始祁門山(今固始縣段集鄉(xiāng)齊山一帶)等地的茶葉茶事做過考察。
陸羽對信陽茶的考察
據(jù)學者論證,陸羽為撰寫《茶經(jīng)》,在近30年間對茶區(qū)作過三次集中考察。第一次在天寶三年(744年),歷時半年多,主要考察陜西、四川、湖北等省。第二次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從竟陵出發(fā),走水路逆中水(今天門市石河鎮(zhèn)東河),經(jīng)新陽(今湖北京山縣)越大洪山過隨州直抵桐柏山,翻過太白頂?shù)竭_淮河源,然后向東到申州義陽,上鐘山,過天云山、震雷山、羅山至光州,再向東南到達固始南部山區(qū),在祁門山紫陽洞住了一段時間,然后翻越大別山向南到黃州穆棱關(今湖北省麻城北),后返回竟陵,歷時近半年。今信陽市所轄之固始、商城、新縣、潢川、光山、羅山六縣及平橋、浉河兩區(qū),均屬陸羽此次考察茶事的范圍。這次考察,對其日后撰寫《茶經(jīng)》,無疑奠定了基礎。第三次天寶十五載(756年)至建中元年(780年),歷時24年,足跡涉及今湖北、湖南、安徽、山東、江蘇、江西、浙江等省。上元元年(760年),陸羽隱居湖州杼山,撰寫了《茶經(jīng)》初稿,然后又隱居于苕溪進行修改,在建中元年完成了《茶經(jīng)》,刻印成書,正式問世。
《茶經(jīng)》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該書系統(tǒng)地總結了我國唐代及其以前有關茶的知識、技藝和文化,介紹了茶樹的產(chǎn)地特征、采茶工具、采茶季節(jié)與時刻、制作方法、茶具種類及茶的煎煮飲用、水的類別、茶的歷史等,是一部涉及茶學、植物學、生態(tài)學、藥理學、地理學、歷史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專著,陸羽把儒釋道三教的思想精神體現(xiàn)于《茶經(jīng)》中,奠定了我國歷史上茶文化的基礎。《茶經(jīng)》問世后,“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氏聞見記》)。陸羽及其《茶經(jīng)》極大地推動了唐朝茶產(chǎn)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展,也對后世茶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陸羽在信陽考察的具體路線
天寶十四載陸羽為什么選擇信陽作為第二次茶事考察的重點區(qū)域呢?原因大致有四:一是地利。湖北竟陵距義陽郡直線距離只有200多公里。在陸羽劃分的八個茶區(qū)中,淮南茶區(qū)與陸羽所在的山南茶區(qū)最鄰近。二是信陽宗教文化興盛,有很多著名寺觀。據(jù)史料記載,唐代義陽郡有報恩寺、董奉寺、乾明寺、祝佛寺、高大寺、清源寺等,至少20多座寺廟。陸羽對佛、道均有研究和較深的感情,到信陽這塊宗教文化濃厚的土地上訪佛問道,也是誘因之一。其三是信陽的山水俱佳。唐時信陽境內山奇水美,遠近聞名,與陸羽同時代或稍早的著名詩人劉長卿、韋應物、戴叔倫、李陽冰等人,都在信陽留下了美麗詩篇,陸羽性喜山水,自然要到此一游。其四,當時信陽一帶的茶葉很有名,產(chǎn)量大,質量好?!疤拼抨査诘幕茨喜鑵^(qū)發(fā)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產(chǎn)茶區(qū)?!?程啟坤主編:《信陽毛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在中唐南方各道中,淮南茶總產(chǎn)量無從可考,但據(jù)史料推測,淮南茶產(chǎn)量很大,《封氏聞見記》云:“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碧聘咦嫖涞滤哪?621年),義陽郡茶被列為五大貢茶之一。據(jù)民間傳說,武則天飲過義陽西部車云山茶后,久治不愈的腸胃疾病頓消,精神大暢,稱贊不已,在車云山頭敕建了一座千佛塔(程啟坤主編:《信陽毛尖》),今千佛塔遺址猶存,成為信陽茶歷史的見證。信陽茶“茶品優(yōu)秀,香氣持久,滋味醇厚,湯色明凈,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免貢”(丁文著:《大唐茶文化》,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陸羽于天寶十四載二月初離開湖北竟陵去信陽考察,出發(fā)時竟陵司馬崔國輔送他一頭白顱烏犁(一說為白毛驢)作為代步和馱行李工具,還送一個“文槐書函”(可能是裝文具和用品的包)。陸羽辭別崔國輔從西江連水口(今天門城西漢北河口,亦稱三岔河)出發(fā),走水路,逆巾水,經(jīng)郢州新陽舍舟登陸,翻越大洪山到隨州,這一段水路加陸路有100多公里,估計需要3天時間。在隨州稍事停留,向北直達桐柏山。隨州距桐柏山約100公里,走完這段路約需3天時間,大概在二月初十左右,陸羽到達桐柏山南麓。次日,翻過太白頂?shù)竭_淮河源頭,這段山路至少需1天時間。次日到達淮瀆廟祭拜,然后沿淮河到達桐柏縣城。在桐柏縣城稍事休整,向東到申州義陽郡即今信陽市,約60公里,需2天行程(張明春主編:《平橋經(jīng)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義陽縣和鐘山縣是陸羽重點考察的區(qū)域,這里有大片茶園,車云山、集云山、云霧山、天云山、連云山、雞公山、震雷山、黑龍?zhí)?、白龍?zhí)兜让叫闼挤植荚诖藚^(qū)域,這些地方陸羽都有可能去過。此外,這一區(qū)域至少有十多座佛道寺觀,其中大多數(shù)陸羽都會光顧的。陸羽在義陽、鐘山兩縣停留大概近一個月,過完清明節(jié)后,大約三月十五日進入光山縣境內,在光山縣黃頭港一帶(今光山縣西部與羅山毗鄰的杏山、獨山一帶)。此時正是采茶時節(jié),陸羽對茶事進行了重點考察。三月下旬到達光州治所定城(今潢川縣城),大約在四月初,陸羽向東南進入固始縣南部山區(qū)。固始南部系大別山北麓,群山起伏,峰巒疊嶂,著名山峰有曹家寨、十八盤、黃嶺、西九華山、奶奶殿山、百佛山、皇姑山、五尖山、富金山、亮山等,這一帶山高大都在400米到800米之間,最高峰曹家寨海拔1025.6米,土質肥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合茶葉生長,當時這一帶有大面積的茶園。
陸羽來固始訪茶,很多書都有描述,如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所長程啟坤先生在《信陽毛尖》一書中說:“傳說,陸羽路過固始縣祁門山紫陽洞時饑渴難忍,隨香客入洞內,掬石泉而飲,清洌甘甜;采嫩茶而食,清香鮮醇。洞中舒適涼爽,煩躁全消。神龕上供有茶仙子安石像(子安乃一神話傳說中人物,生活在西漢末年,隱居于今商城縣大蘇山北麓,姓蘇名耽字子安,文武雙全,與其母種茶救民,其母為百姓治瘟疫勞累過度而死,子安成仙,鄉(xiāng)民為感念其母子,將其居處取名為子安鎮(zhèn),宅前河流叫子安河,現(xiàn)子安鎮(zhèn)名蘇仙石鎮(zhèn))。案上香煙裊裊,他立即禮拜,愿結茶緣,于是歇腳洞內。陸羽下榻紫陽洞,被這里的水光山色、泉甘茶香所迷戀,他平時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寺院禪師為友,白天觀察茶樹,采制茶葉,晚間作詩品茶,探討茶事?!?/p>
經(jīng)分析可以斷定,陸羽所到的祁門山就是現(xiàn)在固始縣段集鄉(xiāng)的齊山,因為只有齊山符合上述特征。其一,固始境內只有齊山有紫陽洞,現(xiàn)在仍叫紫陽洞,傳說是紫陽真人修行的地方,山腰有一紫陽泉,四季噴涌,泉水如注,甘洌清澈。其二,齊山海拔約700多米,下部山勢平緩,適宜
種茶,上部山勢陡峭,怪石奇樹甚多,風景瑰麗,有茶有景,才能吸引陸羽。其三,齊山附近有兩個觀音洞,一為亮山觀音洞,距齊山約5公里;一為百佛山觀音洞,距齊山約10公里。其四,齊山距商城蘇仙石鎮(zhèn)約20公里,茶仙子安的傳說應當覆蓋這里,所以紫陽洞中茶農供有子安像。
據(jù)資料推測,陸羽在紫陽洞居住一個多月,對齊山及其周圍的茶事進行了認真考察,大約在五月中旬,翻越大別山往回走,在“黃州穆棱關(今湖北麻城北),小居數(shù)日后,于盛夏之際,回到竟陵”(胡華文:《陸羽游歷壯山河》,載《竟陵風》,2009年第2期)。
陸羽在信陽考察的內容及成果
陸羽在信陽考察的內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關于信陽茶的質量?!恫杞?jīng)》“八之出”中首先對山南茶區(qū)(包括今陜西南部、四川東部、重慶北部、湖北西北部)的茶質劃分了等級,并作為其他茶區(qū)劃分茶質等級的參照標準?!恫杞?jīng)》把山南茶質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峽州茶,第二等是襄州、荊州茶,第三等是衡州茶,第四等是金州、梁州茶。在淮南茶區(qū),光州茶即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縣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光山、潢川、固始、商城、新縣等縣的茶為第一等,其中光山縣黃頭港即今杏山、獨山一帶的茶與峽州最好的茶相同;義陽郡(即義陽、鐘山、羅山一帶)、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一帶)茶為第二等,其中義陽縣鐘山今平橋、浉河一帶的茶和襄州茶相同。在浙西茶區(qū),湖州茶為第一等,其中長興縣顧渚山一帶的茶與峽州、光州茶相同,品質最好,但湖州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嶺一帶的茶,與襄州、荊州、義陽郡相同,品質比光州為次;常州茶也為浙西茶區(qū)第一等,但義興縣君山懸腳嶺北峰一帶的茶,與荊州義陽郡相同,為第二等。從《茶經(jīng)》可以看出,陸羽把茶分為四等,認為信陽茶品質是比較好的,在全國范圍內,信陽茶屬于第一、第二等茶,沒有第三、第四等茶,其中光州茶大致與峽州、湖州長興顧渚山茶相同,屬于全國最好的茶;義陽郡茶大致與襄州、荊州、湖州山桑、儒師、白茅山、常州義興君山茶相同,屬于全國范圍內的第二等茶。
二、關于信陽茶的生長環(huán)境。《茶經(jīng)》云:上好的茶生長在爛石黑土之中,中等茶生長在夾雜砂石的礫壤中,黃土壤中生的茶最差。這個結論,雖然不是針對信陽茶說的,但是是在考察了幾個產(chǎn)茶區(qū)包括淮南茶區(qū)以后經(jīng)過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按照陸羽給信陽茶的分類,光州第一,義陽郡第二,與這兩種茶相適應的土地一為爛石黑土,二為礫壤,這是符合信陽實際的,這兩種土壤是信陽茶區(qū)土壤的主要類型。
三、關于信陽水?!恫杞?jīng)》對水有多種論述,集中于“五之煮”中對水進行分類:“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边@段水論,把水分為三類,主要講山泉水,肯定包括了對信陽山泉水考察后得出的結論。信陽地區(qū)水資源比較豐富,尤其在山區(qū),山泉水、山溪水到處可見,信陽一帶有“浉河中心水,車云頂上茶”之說,說明信陽人沖泡茶推崇浉河水。浉河是淮河的一個支流,發(fā)源于信陽西南部山區(qū),是由山泉水、山溪水匯流而成,自然是煮茶好水。
四、關于信陽茶的采制煮飲器具?!恫杞?jīng)》說,采茶時間在農歷二、三、四月,是對南方、北方采茶時間的總括說法,南方氣溫升高早,大量采茶在二月間,淮南和山南茶區(qū)大量采茶在三、四月間,與現(xiàn)在信陽茶區(qū)清明前后開始采摘時間大體相同。制茶的工具大約16種,煮茶、飲茶器具24種,這40種工具,其中15種都是竹子做的。唐時,大別山多竹,各縣史志及唐人詩文中多有述及,用竹制作茶器具,既方便又節(jié)省成本。陸羽在《茶經(jīng)》中肯定的采制煮飲茶的器具,40種中有30多種都是由竹木石瓦制成的。這些茶器具,都來自民間,以當時茶區(qū)和民間飲茶風俗為基礎,民制民用,便民利民,與唐時宮廷貴族、上層社會所使用的金銀琉璃、高檔瓷器不同,體現(xiàn)了他在《茶經(jīng)》中倡導的“精行儉德”的精神,有利于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茶的普及和推廣,是《茶經(jīng)》源于生活、源于平民、利在百姓的有力佐證。
五、關于信陽茶的歷史和文化。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這句話是對中國茶起源的論斷,筆者認為這也是陸羽在考察了信陽茶歷史后得出的結論,可以視為信陽茶起源于神農炎帝的定論。傳說神農炎帝被黃帝所敗后,南徙于湖北隨州的烈山,與信陽僅一山之隔。神農開創(chuàng)農業(yè)文明,又嘗百草以治病,在雞翅山(今信陽雞公山)誤食毒草,被當?shù)厣矫裼貌枞~救活,于是神農親自帶領大家在當?shù)胤N植茶樹,并把最初發(fā)現(xiàn)茶的山溝叫作“大茶溝”,從此,信陽茶開始了它幾千年的歷史(《平橋經(jīng)典》)。
《茶經(jīng)》還引用了三國時華佗的一句話:“苦茶久食,益意思。”華佗系今安徽亳州人,與信陽毗鄰,在江淮一帶采茶,時常飲信陽茶(劉懷廉主編:《名茶區(qū)說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版),這也可視為信陽茶歷史悠久的佐證。
天地悠悠,歷史遠去,陸羽在信陽考察的更具體的事情,已很難查考,但我們從那些若隱若現(xiàn)的歷史煙云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陸羽在信陽的存在。在此,筆者引用程啟坤先生在《信陽毛尖》一書中的一段話結束此文:“陸羽《茶經(jīng)》問世后,固始茶農為了紀念陸羽對淮南茶區(qū)的貢獻,在紫陽洞內茶仙子安像旁增設了他的神位,每年清明節(jié)敬茶祭祀。民間至今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試新火的習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