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明
玩壺的人都熟知汪寅仙,她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更是首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在花貨造詣上首屈一指,堪稱頂級大師,正如宜興市陶瓷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史俊棠所說:“汪寅仙是丁蜀鎮(zhèn)難能可貴德藝雙馨的大師?!?/p>
能在丁蜀鎮(zhèn)拜訪到汪寅仙是邀天之幸,獨門的院落頗具人文氣息,7月的酷暑難耐,而院落的植物栽種卻帶來了清爽怡人的享受,簡約的木制家具和壁上素雅的字畫渾然天成,汪寅仙張羅我們就坐,她仿佛是游憩在世外桃源的老者,絲毫不見王者的光環(huán),沒有隔閡,十分親切。
汪寅仙生于1943年,她技術全面、兼容各派技藝,擅于將自然美的生態(tài)注入于壺藝之中,施藝嚴謹,手法獨特,共設計創(chuàng)作300多件(套)作品,且造型各異。其中4件被故宮博物院收藏,3件被北京紫光閣收藏陳飾,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珍寶館等知名博物館均陳有汪寅仙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是什么締造了這位傳神的大師?
眾星捧月耳濡目染
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造就了汪寅仙。小學畢業(yè)后,汪寅仙便參加到合作社,開始到宜興紫砂工藝廠(早期的國家企業(yè)如今已被股份制改造)中學習陶藝。她說:“師承的關系,成就了我今天的造詣?!眰€中緣由,汪寅仙曾師從吳云根、蔣蓉、裴石民、朱可心(無先后順序)等老一輩藝人。
“1956年,紫砂工藝廠招收第二批學徒,我便去報考,當時學了一些基本功,吳云根是我的啟蒙老師?!蓖粢烧f:“我在他身邊學了大概一年多,都是做光貨,學習基本功。因為自己喜歡在泥片上做一些雕刻、陶藝、泥塑,吳云根老師發(fā)現(xiàn)我有這方面的興趣,便把他的師弟朱可心介紹給我,朱可心的花貨比較出色。因此在吳云根老師身邊時,就私下跟朱可心老師學習花貨的制作?!?/p>
受到紫砂工藝廠不斷擴招學徒和當時師徒制度的影響,汪寅仙之后又跟隨蔣蓉學習了3個月之后,跟隨裴石民學習了2個月,最后在當時工廠搞“拜師學藝”活動中,將汪寅仙分配給朱可心學習直到畢業(yè),因此在整個3年的學習過程中,汪寅仙享盡名家栽培?!扒珊系氖?,這幾位老師都是花貨制作中的佼佼者,奠定了我的基礎。”汪寅仙說。
此外,汪寅仙還受到近代紫砂大師顧景舟顧老的影響。
她說:“雖然沒有成為顧老的弟子,但我受到顧老的影響較多,因為顧老跟我住在同一棟樓,那時候吃住都在工廠,在學徒的幾年期間,白天學習技術,晚上學習文化知識和素描的教學工作由顧老擔任?!?/p>
汪寅仙回憶,1973年紫砂工藝廠的研究所擴大,顧老是里面主要的技術輔導員,進研究所之后汪寅仙和他在一起工作,學習了許多顧老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技術特長。
汪寅仙在追述這段往事時不勝感慨,這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是汪寅仙征程的起點,要成為一位頂級大師又何止于此,感懷師恩之余,對藝術的追尋更是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
取長補短見多識廣
臨摹和仿造,是歷史上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1959年,宜興紫砂廠到南京博物院借來國家一級文物“項圣恩桃杯”,由朱可心仿造。“那時候工廠黨總支會上討論,允許一位年輕人到朱可心老師身邊學習,我就是那個幸運的年輕人?!蓖粢烧f:“朱可心在仿制時,我在一旁學習,這次機會對我來說,是個飛躍性的提高,而這件仿品堪稱是紫砂在花貨上的絕技?!?/p>
通過這件事,汪寅仙悟出了一個道理:紫砂花貨要做好,必須要學習歷史上優(yōu)秀人物的作品。
汪畝仙學習過時大彬的“印包”、陳鳴遠的“梅樁”、邵大亨的“掇只”、馮桂林的“梅段”、楊氏的“風卷葵”、陳光明的“印包”、黃玉麟的“供春”等一些花貨中的經(jīng)典作品。她說:“我覺得在花貨上面有很多傳統(tǒng)的技藝值得學習,到目前為止,我還非常崇拜陳鳴遠的東西,另外裴石民、朱可心都是近代老藝人花貨里的代表人物,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p>
此外,作為一名陶藝工作者,對外交流能拓寬眼界和創(chuàng)新思路。60年代國營紫砂廠到廣交會參加展覽活動時,汪寅仙就跟隨廠長南下廣州,看到的東西要比別人多一些,交流多、見識廣。還經(jīng)常到一些博物館去熏陶,這些對她的創(chuàng)作都很有啟發(fā)。
1975~1976年期間,她還參加中央工藝美院到地方開辦的學習班,她說:“那個學習過程對我來說也是飛躍性的提高,對美學的認知、觀點,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平時院校老師在當?shù)亻_辦的臨時學習班我都參加了?!?/p>
1973年汪寅仙進入紫砂工藝廠研究室,這個“對外窗口”是紫砂研究的前沿陣地,“那時國內(nèi)外展覽展品、禮品都由研究所來承接。在所內(nèi)大家經(jīng)常來探討、學習外國文藝,提高自己的視野。”機會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是把握機會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汪寅仙在這段時期充分利用各種優(yōu)勢為自己奠定了堅實的大家基礎。
名家指導花貨品鑒
在收藏市場上,名家作品倍受青睞。但是作為投資者,不能一味盲目跟風,把握好自身的定位才是關鍵。關于花貨,汪寅仙也談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說:“花貨題材沒有局限性,花貨題材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是一種生活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素材,看創(chuàng)作者如何吸收,沒有一點拘束。對生活理解透徹,可以做出很多跟大自然貼切的作品。如松、竹、梅、柏、桃、瓜果都是我的追求目標,可以做出有代表自己風格的東西?!?/p>
汪寅仙老師表示,好的花貨,關鍵在于設計理念,作品工藝做到極致,讓人無法想像它是如何達成的。其次是結構和布局的合理性。
“沒有光貨的基礎,花貨絕對做不好。沒有造型理念的人,花貨作品不耐看,細看缺乏味道。好的光貨不容易做,真正做好是很難?!蓖粢烧f:“行內(nèi)有句俗話——做得起,不算本事;要拿得住,才算本事。做花貨也是一樣的道理?!?/p>
對于花貨今后的發(fā)展趨勢,汪寅仙老師有些無奈:“真正要達到陳鳴遠的高度很難,要有光貨理念、書畫知識……這些是融會貫通的,但是如今真正主攻花貨的創(chuàng)作者太少,有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