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戰(zhàn)國時毛遂自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作為趙國平原君的食客,自薦隨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救,巧舌如簧,舌燦蓮花,以雄辯的口才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很是露了一手。不少人想當(dāng)然地認為他此后一順百順。其實,毛遂在他自薦之后沒滿一年,就死了。
公元前256年,燕國派軍攻打趙國。趙國派誰掛帥迎戰(zhàn)呢?趙王想起了敢于自薦的毛遂,欲提拔毛遂為帥,統(tǒng)兵御燕。毛遂卻推辭道:“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
當(dāng)年自薦,意氣風(fēng)發(fā),此時為何要自辭?一個毛遂,判若兩人,趙王很是不解。毛遂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逞三寸舌我當(dāng)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卑凑f,毛遂此話說得入情入理,但趙王卻為了顯示自己求賢若渴,愛才惜才,怎么也不聽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掛帥迎敵。
一個靠嘴巴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槍桿子的對手?盡管毛遂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但還是落得個一敗涂地。被趙國精心樹立起來的“人才”榜樣,顏面盡失,于是他避開眾人,拔劍自刎。
毛遂的悲劇是不是再次驗證了槍打出頭鳥?不,毛遂不是死在自薦上,而是死在樹立“典型”上,死在“人才使用”上。毛遂吃了自薦的“螃蟹”,被趙國樹為“先進典型”。在國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進,是人才,便一通百通,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經(jīng)軍,無所不曉。趙王也是這么想的,認為毛遂三寸舌頭轉(zhuǎn)得那么出神入化,肯定是三尺劍也會舞得風(fēng)生水起的。為了體現(xiàn)趙國對人才多么重視,趙王便把毛遂“濫用”了,導(dǎo)致了一出悲劇的發(fā)生。
(摘自《意林》2009年第12期 原標題為《毛遂自薦無非小勇》 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