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加藤嘉一
幾天前,柏林世界田徑錦標賽的最后一天,中國選手白雪奪得了女子馬拉松冠軍,筆者目睹了升旗轉播。那時,我的腦海中再次閃過一個想法:中國體育的進步以及中國的進步是否得益于“體制優(yōu)勢”?
上一次有類似的感悟是在北京奧運會。當時,筆者參與了奧運新聞報道。中國以金牌第一的佳績,令賽場上反復奏響中國國歌。在現(xiàn)場,每一次看升旗,感受著中國觀眾高漲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時會讓筆者聯(lián)想起,每天早上在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的那些中國老百姓。作為一個老外,筆者不得不承認,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能像中國人這樣熱衷于觀看廣場的升國旗儀式。我有時想,這大概是中國人認同國家政治體制和前進方向的表現(xiàn)。
中國人的愛國在關鍵時刻常常轉化為轉危為安的能力。這使中國人成為一個有潛力創(chuàng)造奇跡的民族。再舉去年初的例子,奧運火炬在海外傳遞受阻,加上“5·12”四川大地震,這些事情換成平時,都足以令一個國家慌亂,何況這一切發(fā)生在奧運前夕的關鍵時刻。當時,中國政府很著急,距奧運已不到100天,國內亂了怎么辦?結果卻是“壞事變成好事”,多災多難凝聚了國內團結力,鞏固了黨的權力基礎。
平安奧運后,中國的路也不順暢。世界陷入金融危機,中國內政也受到危機的沖擊。出口的下滑、增長率的低迷、就業(yè)率的降低、漂泊者的增加,黨和政府就開始向中國人民解釋“危機”的真正內涵,灌輸“危”中有“機”,中國能挺過去,能“保八”,應該有信心。在此情況下,中國也有力展開了國際公關,借機再次表明自己有決心擔當國際社會利益攸關者,扮演負責任的大國。
從“多事之年”至今,中國的國家凝聚力有了驚人的提高。在充滿“壞事”和“危機”蔓延的這段時間,筆者去了中國許多城市和農村,感受到的是,無論是大學生、白領還是出租車司機,都渴望自己的領導人能夠表現(xiàn)得很好,堅持自己的原則。北大的一名學生對我說:“我黨很厲害,薩科齊來不來開幕式有什么關系?不影響我們辦好奧運”;河南農村的一個失業(yè)者說:“領導人很棒!祖國萬歲!”當然,對忠誠祖國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排外意識和盲目自大,有時也強調“對內”服從,而忽略“對外”謙和。但是,中國人積極向上,對未來的預期總是很樂觀,不垂頭喪氣,在外國壓力面前很抱團,這是令很多外國人驚訝的。
筆者在中國居住了6年,中國的發(fā)展常常令我思考中國的體制優(yōu)勢。西方的民主政治,其合法性是來自于“選舉”,只要政治走這一程序,老百姓就認同執(zhí)政黨統(tǒng)治自己。出了問題,就再選舉,換領導。而中國不同,中國政府的合法性是來自于“表現(xiàn)”得如何,實際上是無路可退,只能表現(xiàn)得好,否則,老百姓不認同自己,有理由造反。非“保八”不可,人民才能有信心面對現(xiàn)實,經營生活。從奧運年到建國60周年,再到世博年,應該說,執(zhí)政黨對治理是比較成功的,對民意的引導則處于相對良好的狀態(tài)。
最近網絡上有一些文章借建國60周年之機,否定中國體制,話說得挺重。筆者認為,這不是中國的主流民意。理由之一如前所述,歸結于黨的表現(xiàn)。理由之二,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否定體制”的具體概念和準備,人們希望生活過得更好,不希望政治劇變。其實,中國普通老百姓對政治感興趣的程度,不遜于任何一個大國。但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現(xiàn)在似乎搞明白了,中國太大了,國情與西方完全不同,共產黨的這一套更適合中國。
從這點看,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有一些不同意見者,這是無可避免的。應該搞清的是,什么是這個國家的主流,應當借普通民眾對國家的熱愛,提升公民的素質,把國家推向前進,而不是動輒評論這個國家體制的優(yōu)與劣。對體制的評判只有歷史才能給出答案?!ㄗ髡呤侨毡韭萌A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