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豪
處方1:馬齒莧(鮮)62克,苦參、陳皮各31克,蛇床子24克,蒼術、蜂房、白芷各18克,細辛12克。將上藥濃煎后,乘熱用醫(yī)用棉球蘸藥水反復搽洗患處,以不擦破表皮為度,每日2次。每劑藥可用數(shù)天,再次用時將藥液煨熱。
處方2:馬齒莧、板藍根各30克,玄參、烏梅、土茯苓各15克。牡蠣、紫草各12克,紅花6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處方3:白蒺藜蔓鮮品適量,砸爛如泥,放在患處,用手指在患處反復揩搽,至有灼熱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搽前洗凈患處,搽后不要用水洗患處。
處方4:馬齒莧、蒲公英各50克,板藍根、敗醬草、大青葉各30克,雙花、紫草各20克,茜根15克。若皮疹發(fā)于頭面部者,加升麻、白蒺藜各10克;發(fā)于手部者,加獨活、防風各10克;發(fā)于足部者,加羌活、川牛膝各10克;癢甚者,加全蝎6克;病程日久,反復難愈者,加白花蛇5克、蜈蚣2條(研末沖服)。上藥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
處方5:穿山甲(炒)、骨碎補各40克,生半夏、干姜、紅花各30克,吳茱萸15克,樟腦、薄荷腦、冰片各10克,75%乙醇1 000毫升。將前六味藥研為粗末后,與樟腦、薄荷腦、冰片混勻,加入乙醇中浸泡10天后濾渣,裝入干凈瓶內(nèi)備用。用時取藥液涂搽疣體,每日3-4次。涂搽后疣體發(fā)紅逐漸消退。若疣體較大未脫落時,可用鑷子輕輕拔除。
處方6:木鱉子、硇砂、骨碎補、天葵子(炒)、穿山甲(炒)、白礬、紅花各等份。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瓶內(nèi)備用。用時選擇首發(fā)的疣,將藥粉與芝麻油少許調(diào)勻呈糊狀,敷于該疣上,外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敷藥后患處不可與水接觸,忌食辛辣燥熱之品。
處方7:木賊、香附各30克。每日1劑,水煎,每日洗2-3次。
處方8:生雞內(nèi)金100克,75%乙醇200毫升。將生雞內(nèi)金焙干研末,加入乙醇中密閉保存10天后即可應用。用時取此液外涂患處,每日3-4次。
處方9:板藍根、山豆根各50克,生地黃20克,蟬蛻、蛇蛻各10克。上藥加水25毫升,煮沸10-15分鐘后,待溫度至40度左右時,浸泡疣體30分鐘。每日1劑,早晚各1次。對疣體較大疼痛顯著者,可加用艾灸,每次6~10分鐘。
處方10:敗醬草、夏枯草、雙花、生薏仁各30克,王不留、紫草各20克,三棱、莪術各15克,川芎、赤芍各12克,升麻、蜂房各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在藥渣內(nèi)加入明礬20克,加水再煎20-30分鐘,先熏后洗患部15-20分鐘,每日2-3次。
處方11:斑蟊20克,75%酒精100毫升。斑蟊浸入酒精中,約半個月后即可應用。用時先將疣體常規(guī)消毒,用剪刀或鋒利小刀將疣頂部表皮削去,見血為度。將藥液點于疣部,涂藥后疣上起小水泡,2-3天后水泡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