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精選文段】
在一個非洲部落,我們用土著語問10多米寬的大河對岸的婦女這里是什么地方。婦女轉(zhuǎn)身進屋,一會兒拿出一個膠袋子交給身邊的女孩,指指我們。女孩跳進水里,一手托起膠袋,一手吃力地向我們游來。她過來收小費,婦女一點也不顧女孩的安全了,我想。因為我知道這里一些部落有收小費的習慣。一會兒,女孩到了。她從膠袋里拿出一張字條,上邊寫著:“我們母女是啞巴,不能說話,這里叫科里亞?!?/p>
(選自《付不起的小費》)
【點擊精彩】
學生:土著母女多么淳樸,多么有愛心啊!可惜“我”最初還錯怪了她們。
老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學生:她們是啞巴,不能說話,女孩冒險過河送來答案。“我”卻以為她們是來收小費的,真有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老師:通過這種錯怪到后來的明白,你是不是覺得母女倆的形象更高大了呢?
學生:是啊!她們是那么可敬!
【技法指導】
老師:讀了這個文段,你最難忘的是什么?
學生:從“我”對母女倆的錯怪中,我更加感受到了母女倆的淳樸和愛心!
老師:這種“錯怪”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欲揚先抑是指在記人敘事過程中,為了肯定或贊揚某人某事,卻先寫他表面的“差勁”,盡量貶低或否定他,然后再真實地展現(xiàn)他的優(yōu)點,褒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