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把身子淋得透濕的人叫做“落湯雞”。為什么大家都說“落湯雞”而不說“落湯鴨”呢?原來鴨子身上的羽毛有一種油質(zhì),能防水,被雨淋后抖一抖,身體還跟原來一樣;而雞就不同了,羽毛不能防水,被雨淋后就會很狼狽,所以有“落湯雞”一說。
說到“落湯雞”,還有另一種說法呢!明朝有位雅士叫黃周星,是個(gè)富有想象力的謎家。一天,黃周星為養(yǎng)父祝壽,邀來一些親朋好友。席間,黃周星笑道:“今日相聚,實(shí)在難得,我們來猜謎助助酒興吧!”賓客們都點(diǎn)頭稱好。
黃周星于是吟出一謎:“忽而冷,忽而熱,冷時(shí)頭上暖烘烘,熱時(shí)耳邊聲戚(qī)戚。請猜三國一人名,哪位高才能猜出,就以‘落湯雞作酬勞。”
賓客中有一位是猜謎高手,當(dāng)即回答:“是貂蟬。冬天戴貂皮做的帽子,所以頭上感到暖;到了夏天天氣炎熱,蟬就鳴叫不已。我猜得對不對?”
黃周星贊道:“賢兄真是才高,應(yīng)該吃‘落湯雞?!庇谑钦寰平o他喝。
“叫酒便罷了,為啥把酒稱做‘落湯雞呢?”另一位賓客問。
黃周星告訴了他其中的緣由,大家都說有道理。
小朋友,你知道其中的緣由嗎?
原來,“酉”時(shí)生者,生肖為雞,“酉”即雞,加了“氵”,就是“落湯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