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過去十幾年,很多人在呼吁,要改變經(jīng)濟增長過渡依賴投資、過渡依賴出口的模式,但是講了十幾年,到現(xiàn)在,依賴度不僅沒降反而上升。為什么呢?
國有化抑制消費
中國作為國有制主導的經(jīng)濟體,在過去30年做的貢獻總體上非常積極,這可以從一組數(shù)據(jù)中看到。1980年時,歐盟的GDP差不多是全球GDP的28%,美國占22%左右,中國那時只有4%左右,盡管中國的人口一直是占全球人口的20%或者是更高。1980年之后,中國的經(jīng)濟增長最快,從1980年占世界GDP的4%,到2006年就上升到16%,期間翻了3倍,日本在1980年的時候。其GDP占世界的8.5%左右,但到2006年下降到6%,因為日本在這個期間,除了1980—1990年的快速增長以外,1990年以后基本上是呈下降的趨勢,往下走。
在過去30年,國有制體系確確實實讓政府調動資源很容易,做大的建設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還有大的工業(yè)基地,政府投資的能力,確確實實是非常高,能實現(xiàn)“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當我們把中國跟印度做比較時,這一點更明顯。印度是以私有財產(chǎn)、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在私有制下。你要去調動資源,就得像美國一樣有非常發(fā)達的資本市場來調動,否則就會難以興建大工程。但是,印度處于一個差不多兩邊都不靠的狀態(tài)。就是它既沒有非常發(fā)達的資本市場,沒辦法像美國的資本市場那樣匯集資源、調動資源,難以調動幾十億美元、幾百億美元去發(fā)展大的基礎設施或者大的制造業(yè)項目;它又沒法像中國這樣通過政府調動,因為印度不是國有制。比較一下,印度沒有很發(fā)達的資本市場,又沒有國有制安排下給政府帶來的調動資源的這種便利,所以,印度的基礎設施、工業(yè)基礎可能跟中國比要差一些。
但是國家對資源、對生產(chǎn)資料的控制,帶來好處的同時,其負作用也不少,這種模式使整個經(jīng)濟過于偏愛大型基礎設施、工業(yè)建設等等,讓經(jīng)濟過于依賴投資。這種模式不應該、也不可能永遠持續(xù)下去。因為說到底,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建設,更重要的是人的終極幸福。當然,我知道年紀越大的中國人,越會把發(fā)展跟建設劃上等號,接著又把經(jīng)濟建設跟投資、跟生產(chǎn)能力的擴張等劃上等號。這是很片面的。
我們再看一些數(shù)據(jù),首先是在中國,民間消費即家庭消費歷年占GDP的百分比是多少?政府開支占GDP的比重又是多高?換句話說,把每年民間消費總量除以GDP,對政府開支做同樣的計算。然后看兩者的變化軌跡。那么,在1952年即國有化之前,中國的民間消費相當于當時GDP的69%,我們說美國人太喜歡花錢了,但是美國今天的民間消費是相當于GDP的71%,所以跟1952年時中國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差不多。當然我要強調,那時候的中國經(jīng)濟更多的是為了溫飽而去從事生產(chǎn)、從事經(jīng)濟活動的,因此,差不多所有的收入都是圍繞,乞住穿來的。所以,當時的民間消費占總體GDP比例是相當高,可以理解。但是到1978年的時候,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下降到了45%左右,到1993年繼續(xù)下降到42%,到最近,民間消費下降到相當于GDP的35%。換句話說,整個過去60年,計劃經(jīng)濟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趨勢。
跟民間消費比重相對應的是政府開支,在1952年時,政府消費相當于GDP的16%,到最近則上升到30%左右,翻了一倍。
所以,我們總體上看到中國的兩個趨勢,過去60年,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在直線下降,而政府開支占GDP的比重是直線上升,而這兩種趨勢不管是計劃經(jīng)濟時,還是改革開放期間,都沒有改變,這是中國的情況。為什么呢?
從眾多國家的情況看,國有企業(yè)、國有資產(chǎn)在整個經(jīng)濟中比重高,就越會抑制老百姓收入、抑制民間消費。
因為國有資產(chǎn)、國有企業(yè)、國有股權,它們升值再多,盡管名義上說全民每個人都有一份,可實際土隨便問一個普通中國人,問他:“昨天中石油股票漲了很多,你今天是否能多花幾塊錢了?”大家知道,他會說“你瘋了”!比如前年中石油A股上市時,整個中石油的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按理說,用這1萬億美元除以13億人口,每個中國公民在中石油里面差不多有屬于自己的一千美元財富,一個三口人的家庭在中間有3千美元財富,所以,任何時候中石油的股價漲10%,每個中國人的財富差不多就增加了100美元!如果是私有制的話,如果每個人直接擁有屬于自己的中石油股票,那么,增值之后,會有很多人立即跑到餐館多吃一頓飯,女士們可能會多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是吧?換句話說,如果是私有制,這些中石油、中石化、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等的股權財富就都能轉換成民間的收入、民間的消費。
國有經(jīng)濟、國家主導型經(jīng)濟都偏愛重化工業(yè),輕視民生類行業(yè)呢?國家主導的經(jīng)濟最終把重點放在工業(yè)發(fā)展上,一點不奇怪,這里我不是說由政府官員做投資決策、做開支決策的時候,他們會不負責任,不是這么回事。他們很好,但是制度激勵安排會逼著他們按照某種方式去做決策,把能夠控制的資源和錢都花在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大樓與高速公路上,還有就是投資建大工業(yè)項目。因為從業(yè)績評估的角度講,也就是因為我要對上司負責。
改變模式,民有化是必需
綜上所述,為了長久持續(xù)的增長,必須改變中國的經(jīng)濟增長模式,具體講。就必須把剩下的國有資產(chǎn)包括國有企業(yè)股權注入到32個國民權益基金。一個是全國性的國民權益基金,即把剩下的138家央企產(chǎn)權以及中央部委所屬的國企股權,都注入其中,然后,把這個國民權益基金的股份平均分到13億公民身上,這樣才真正實現(xiàn)“全民所有制”,就是把原來的“全民所有制”理想中還沒有到位、虛的全民“所有者”給具體落實到每個公民身上。然后,就像現(xiàn)在的公眾股權基金一樣可以交易。另外,在31個省市分別成立各省市的國民權益基金,把各省國企資產(chǎn)都注入其中,每個省的國民權益基金基本上按照本地公民多分、外省公民少分的這樣一個原則,比如按6:4或是7:3這樣的比例,將各省國民權益基金分到所有公民手里。最好是允許國民權益基金股份自由交易。
我知道,關于這一方案已經(jīng)說了一年多,有很多不同反應有人說,這些國民權益基金交易起來很難,有13億人口。其實,我覺得,在操作層面上,今天的中國證券市場和基金行業(yè)已經(jīng)走得很遠了,到現(xiàn)在本來就有1.5億左右的基金帳戶。所以,既然這些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能夠處理好1.5億個基金帳戶,處理13億國民權益基金帳戶,在規(guī)模、難度上應該是相差不多。
另外,很多人說,這是不是像俄羅斯、其他東歐國家那樣在私有化?我要強調說“不是”,我講的民有化改革和俄羅斯當初的私有化不一樣,民有化是實現(xiàn)一直追求的“全民所有”理想。我并不是說把國有企業(yè)都拆分了,國有企業(yè)繼續(xù)可以運作,而且也可以受到不同政府部門的管制,但國有企業(yè)和國有資產(chǎn)的產(chǎn)權收益、財產(chǎn)性收入都應該注入到這些國民權益基金,然后由13億公民直接擁有這些基金的股權,這樣把全民所有制下的所有者給具體落實,這沒有違背原來的全民所有的概念,并且也能幫助實現(xiàn)十七大強調的增加老百姓財產(chǎn)性收入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