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遞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生成信息的意義的過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可見信息技術教育的重心應在于提高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簡單談談建構主義理論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嘗試.
一、探究學習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非容器式的灌輸,而是學生的主動建構,即學生通過和周圍環(huán)境(教師、同學、文本及社會文化背景等)的相互作用而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建構主義認為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意義建構,即自我知識網絡的能動形成,便于提取和應用,利于創(chuàng)新的孕育和生成.學生以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參與學習,教師則以“導演”的身份參與、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新知.
建構主義學習觀有如下主要特征:
1.主動性.知識學習是自我建構過程,學習當然要主動.
2.協(xié)作性.交流、會話、討論為建構學習的必要方式,注重合作學習.
3.情景性.建構不是空中樓閣,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原有知識出發(fā),造成一個有利于新知學習的和諧情景.情景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
下面簡單談談信息建構主義的三個主要特征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
二、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學生學習的本質就是借助學習情境的幫助,實現學習者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當學習者在與現實世界相類似的情境中學習時,可以促使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經驗去同化新知識,并對其賦予新的含義.情境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在“我要學”、“我愛學”的氛圍中促進他們全面和諧發(fā)展.
探究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動性,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教師應該營造探究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避免形式化.
三、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一個新的內容之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教材的習慣,看懂書的內容及要求,提出任務,讓學生去自我探索,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體獨立參與學習,發(fā)揮主體作用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到“掌握從網上查找、下載資料的方法”這一內容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生在海安,長在海安,但是你們了解海安嗎?誰能說說你所認識的新海安?”(學生回答)“你們知道海安的由來嗎?(學生回答)”“請大家看看這個網頁上給出了怎樣的答案.”(打開網頁,找一位同學閱讀)
教師(質疑):“大家剛才看到的是一張關于海安的網頁.老師并沒有上網,卻打開了一個網頁,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答,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打開本機上保存的網頁,讓學生知道可以把網上的信息資源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由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意愿,想學習保存網頁的熱情,為后面的學習搭建支架.
探究性學習過程以“先學后做”、“邊學邊做”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也沒必要對所有的知識點逐一講解,有些內容,我們可以做簡單的講授后讓學生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去掌握;有些內容,我們完全可以以“任務”的方式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看書、瀏覽教學光盤、上網查詢等方式自主探究,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四、實施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相互協(xié)作的方式參與學習.
在上述案例中,我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從自然景觀、人文特點、經濟、氣候等方面集中搜集有關家鄉(xiāng)海安的資料,并保存在自己的電腦里.經過小組匯總、適當整理,再推選代表詳實地匯報給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如果遇到困難,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式求助:1.通過老師為大家準備的自學課件學習.
2.查閱教材.
3.與臨近的同學商量或給好朋友發(fā)電子郵件咨詢.4.向老師求助.
設計意圖:任務驅動,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自主學習.通過分工和協(xié)作,學生之間的意圖得以交流,網絡信息量大、更新快的優(yōu)點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得以體現.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任務驅動,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激發(fā)了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熱情,個性得以張揚、感情得以抒發(fā),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責任編輯: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