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九紅
田徑中的中長跑項目是一種耐力項目,它在學校的業(yè)余體育訓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部分學校都很重視中長跑項目的訓練.因此,對中長跑項目的訓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運動員整體水平、競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筆者根據(jù)多年的運動訓練經(jīng)驗認為,應該以各種訓練方法合理地組合運用進行中長跑的訓練.
一、綜合訓練法的界定
綜合訓練法不同于力量訓練,更不同于持續(xù)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等,它不是將各種單一訓練方法簡單地相加,而是以一定的間歇方式和交叉組合的方式,將各種單一訓練方法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它能靈活地調(diào)節(jié)運動負荷,有利于科學地安排負荷和間歇,把幾種訓練方法的優(yōu)點和功能集中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功能.在能量代謝的安排上,以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均衡發(fā)展作為指導思想.在每次訓練課中,既有有氧訓練,又有無氧訓練,使有氧和無氧代謝能力同步提高.總之,綜合訓練是以間歇訓練作為基本體系,以全面發(fā)展的思想作為依據(jù),多種手段互相結(jié)合,以達到最佳訓練效果的訓練方法.
二、綜合訓練的控制
1.訓練負荷的安排
無論是單一訓練法還是綜合訓練法,訓練負荷主要都是在發(fā)展區(qū)、經(jīng)濟區(qū)和次最大度區(qū).訓練時,運動員心率在170次/分以上.訓練負荷安排有節(jié)奏,大中小結(jié)合,波浪式增加負荷,大負荷后間以小負荷,以增加恢復時間,有利于負荷的再增大.在每次訓練結(jié)束前,都要進行沖刺能力的訓練,最后進行放松跑.
2.以心率作為控制指標
測量運動員訓練前的心率,可以觀測運動員訓練前的準備情況和是否能完成訓練任務;測量運動員訓練后即刻的心率,即最大心率,可以判斷運動員的訓練強度.運動員的最大心率一般在30~34次/10秒,測量運動員跑完后5分鐘、10分鐘、15分鐘的心率和放松后的即刻心率,來判運動員的恢復程度.在間歇訓練時,測量運動員的最高心率.運動員的心率恢復到117~120次/分,再進行下次訓練.為防止運動員過于疲勞,訓練中不要刻意追求最高強度,訓練的強度一般控制在80%~95%,這樣對機體有較深的刺激,又能反復多次訓練,既有利于技術(shù)的改進與穩(wěn)定,又能進行專項能力的提高.在大負荷后進行心率控制,看其疲勞恢復情況.
在訓練剛開始,專項速度耐力的訓練段落大都短于專項距離,強度較低,間歇時間較長,總量較大.這樣做是考慮到,這些段落組合既有專項速度耐力成分,又有中長跑運動員所需要的速度訓練成分,加之組合總量較大,使運動員具備了所需要的有氧耐力成分.隨著運動員對負荷的適應,逐漸增加一些專項速度耐力的訓練手段,如上坡跑等.采用強化速度耐力的訓練手段,并控制影響訓練效果的各因素如運動量、強度、間歇時間等,使專項訓練手段更適合于專項訓練.
3.訓練手段與距離的選擇
采用不同段落距離的專項綜合訓練手段,是發(fā)展運動員專項速度耐力的主要方法.在手段的選擇、設(shè)計和應用中,具體辦法是:在手段的段落距離上,一組綜合訓練的總距離或一次段落距離基本與專項距離相等或略長.采用的段落距離,800米運動員以300米~600米為主;1500米運動員以600米~1200米為主;3000米運動員以1000米~2000米為主;5000米運動員以1000米~4000米為主;10000米運動員以1000米~6000米為主.
綜合訓練的段落距離以短于專項距離的段落為主,長于專項距離的段落為輔.在中跑運動員專項綜合訓練中,80%的組合段落為200米~600米,其余為1000米以上的段落;在長跑運動員的段落選擇上,以1000米以上的段落為主,但每次長段落訓練后,都要進行200米到600米段落的沖刺練習,以提高運動員的沖刺能力.
三、綜合訓練的分類
1.超主項距離的綜合訓練
超主項距離的綜合訓練,即超過比賽距離而低于比賽速度的綜合訓練,主要在中跑訓練中使用.例如,1500米訓練中,采用一組1500米跑,加一組2000米跑,加一組3000米跑,這種綜合訓練對運動員的耐力提高效果非常明顯,有利于他們在比賽中經(jīng)受得住各方面的壓力,在耐力上不至于敗下.
2.間歇訓練的組合形式
(1)慢速間歇綜合訓練.用低于比賽速度和不完全恢復的短的休息間歇,重復一定的段落,休息的時間比跑這一段落短.
(2)快速間歇綜合訓練.它同慢速間歇綜合訓練的主要區(qū)別是間歇時間較長,恢復較好,段落跑的速度快.
(3)依次縮短間歇時間的綜合訓練.在采用此法時,先規(guī)定好間歇的縮短方法.
(4)包干綜合訓練.規(guī)定一個總時間,包括完成練習時間和間歇時間,一起包干.
(5)不等距離的間歇綜合訓練.間歇訓練跑的距離不等,距離可以由短到長,也可由長到短,分為三種形式:喇形間歇綜合訓練,又稱“上坡”形綜合訓練,間歇的距離由短到長遞次上升,例如300米~400米~500米;錐子形間歇綜合訓練,又稱“下坡”形綜合訓練,間歇的距離由長到短遞下降,例如600米~500米~400米等;梭子形間歇組合訓練,又稱“上下坡”形綜合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訓練的興奮性.跑的節(jié)奏不斷變化,運動員無法形成固定的慢速的力定型,有利于提高速度,對戰(zhàn)術(shù)訓練也有良好的影響.
3.不分段間歇綜合訓練
采用這種方法,間歇時間不變,跑的距離固定,但速度要求一個比一個快,到最后一個達到本人速度的100%強度.
總之,教師在訓練中,依據(jù)運動員的訓練階段、競技水平等因素,科學地運用訓練學的原理,合理地選擇和安排不同性質(zhì)和比例的訓練內(nèi)容,以獲得最佳整體效應,還要把影響中長跑訓練效果的各個因素都納入訓練過程,以整體實力改善和提高的綜合效應來檢驗和評價訓練的效果.
[責任編輯: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