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霞
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的教育的弊端不斷顯現(xiàn)出來。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舊的教育模式應該退出教育的舞臺,但畢竟我們在傳統(tǒng)之下走了很長的路了,這種轉變曾經(jīng)使我陷入茫然與困惑之中,在飽嘗了拓荒者探索的艱辛之后。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新課改的活力所在。我體會深刻的是: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喜歡學數(shù)學了,課堂上煥發(fā)出新課程的生命活力。下面談談我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 革新傳統(tǒng)教學觀念是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前提
實施新課程,轉變觀念是關鍵。革新傳統(tǒng)教學觀念就是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教育新理念。教學過程不再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模式,而是師生之間積極交流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
因而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權威和中心轉向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平等”學習,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榻M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這一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更新,是課程標準實施的必要的前提條件。以課堂教學為載體,要求必須用“新課標、新理念”武裝自己,課堂上要呈現(xiàn)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圍,學生學到的知識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的感悟中”所獲得的,而不是教師用成人化的邏輯將整理好的知識塞給學生。從而有計劃、有指向的推動我們?nèi)w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 結合學校實際,改變教學模式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不斷探索,反復修正,勤于實踐,初步形成了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模式,基本流程如下:
學生:
進入情境——初步探究——合作交流——感悟體會——應用新知——回顧反思
環(huán)節(jié):
教師:設境——建?!家伞厮肌獨w納
1. 學生參與有價值、有層次的數(shù)學活動是課改教學的關鍵
為了改變以往課堂中教師教、學生聽的狀況,讓學生真正“活”起來,“動”起來,依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jīng)驗,設計了一些具有一定現(xiàn)實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通常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經(jīng)歷“做數(shù)學”的過程。例如上《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課時,學生一邊動手擺牙簽,一邊思考如下問題串:□ □□ □□□…………
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牙簽。(1)按圖示的方式,搭2個正方形需要根牙簽;搭3個正方形需要根牙簽。
(2)搭1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牙簽?
(3)搭100個這樣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4)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shù),那么搭n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牙簽?與同伴進行交流。
由學生比較熟悉的聯(lián)體長方形開始,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jīng)歷觀察、比較、歸納、提出猜想的過程。以追求活動的質(zhì)量為宗旨,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嘗試與探索,保證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交流學習方法。為了面向全體,避免一些學生被“遺忘”,我們設計的活動盡量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做、有事想,都有收獲,都有體驗。
2.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要考慮讓學生動起來,還要充分考慮動什么、為什么動、怎樣動以及動的效果怎么樣等問題。
比如在《截一個幾何體》中,為了讓學生明白正方體的截面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我讓學生用小刀在準備好的蘿卜、冬瓜、土豆上動手切截,學生告訴老師截出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有的同學甚至截出了梯形,接著又拋出了這節(jié)課的難點問題“能否截出五邊形呢,六邊形、七邊形呢?”,引導學生觀察他們切得的截面邊數(shù)與正方形表面?zhèn)€數(shù)之間的關系,學生又經(jīng)過反復動手操作以后得出了正確答案,從而突破了難點。學生的動手操作不能忽略目的是為了獲得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體會到“做數(shù)學”的方法,最終為學習數(shù)學新知識服務這一本質(zhì)。
(2)讓學生自主探索。為了做好中小學數(shù)學的銜接工作,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初期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時,遵循“起點要低、步伐要小、活動要多、反饋要快”的原則,放低門檻,放小坡度,使大部分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3)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合作學習的形式是:①合作小組游戲競賽。通過數(shù)學游戲培養(yǎng)合作與競爭,如玩“24點”游戲。
3.教師角色的變化: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我的工作不再是在“講”的基礎上“扶”著學生、“牽”著學生去掌握知識,而是將知識“放”給學生,放心、放手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在學習《畫立體圖形》時,我預先讓學生動手制作好棱長3cm的立方體,要求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去擺放練習中的內(nèi)容,然后按要求自己設定問題并求解。
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驚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看似復雜的視圖問題中蘊含著這么簡單、有趣的數(shù)學知識!在數(shù)學課上,他們交流體會、編題技巧,然后輕易的解決了課本提出的問題。幾乎沒有讓老師費什么口舌,就成功的完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所以說,教學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學來展開,我們只有科學的組織,及時的引導,民主的合作,才能解決好學生“學”這個主要矛盾。
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課堂上,出現(xiàn)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生動局面,過去“一言堂”的教學變成了“群言堂”,多了動感、生氣與活力,還時有學生冒出真知灼見。
最后,我愿與新課程同行,在摸索中前進,在失敗中成熟,把新課改引向深入。因為我堅信我們的新課改最終可以使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
(河北省磁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