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知
隱身術,是隱身的技術,又稱隱形技術或低空探測技術,是軍事技術,常用于戰(zhàn)場。隱身術大多是通過降低武器裝備等目標的信號特征,使敵方難以發(fā)現(xiàn)、識別、跟蹤,從而進行攻擊的技術。偽裝與隱身一直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永久的主題。隨著現(xiàn)代軍事中精確制導武器打擊能力的提高,在戰(zhàn)爭中被敵軍發(fā)現(xiàn),也即意味著被摧毀,因此“偽裝自己”也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視覺隱身
人們通常所說的“隱身”指的是視覺隱身,這其實僅是隱身技術研究的一個部分,人眼能感知的可見光波僅占電磁波譜很小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阻擋并散射了光波。如果有一種材料敷在物體表面,能使經(jīng)過物體的光波“繞著走”,那么光線就似乎沒有受到任何阻擋,這在觀察者看來,物體就似乎“不存在”了,也就實現(xiàn)了視覺隱身的目的。
最原始的隱身術莫過于視覺上的偽裝,比如利用迷彩服或迷彩涂料,使戰(zhàn)斗員、坦克、艦艇、飛機等與自然背景融合,難以被發(fā)現(xiàn),同時減少了自身明顯的棱角以降低在視覺上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
不久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實現(xiàn)了三維物體在可見光下隱身的實驗。他們利用一種擁有特殊光電性質(zhì)的硅光晶片制成隱身材料,這些處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硅光晶片可以根據(jù)入射光波的波長“剪裁”成特定的形狀,從而達到改變光線折射率的效果。不過,他們還是對入射光波進行了一些濾波處理,以減小難度。因為可見光波段具有一定寬度,要讓這么多頻率的光波都“拐彎”。還是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微波隱身
跟光波一樣,微波也是一種電磁輻射形式,但是微波的波長更長,這使它們更容易被控制。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已使一個物體在微波探測下成功隱身。該隱身技術所展示的“隱身衣”材料采用了一排銅環(huán)和銅線,覆于玻璃纖維復合材料上,這些同心同面的環(huán)通過銅器件形狀的變化引導微波繞過“隱身衣”的區(qū)域。微波通過由該材料包裹的物體時,改變了方向,并最終繞過了該物體,仿佛就像是水流流過光滑的石頭表面一樣。使得微波“看”不到材料內(nèi)部的物體。不過,他們表示目前該隱身衣模型的隱身效果還不是很完美,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反射”和“陰影”。
三、聲波隱身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就像控制電磁波的傳播路徑一樣,同樣可以使用“隱聲”材料來改變聲波的傳播路徑,使其繞過物體,從而實現(xiàn)“隱聲”。聲波傳播時,實際是以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度行進的。例如,在水中或空氣中,聲波的傳播速度在各方向上是不一致的。要實現(xiàn)其一致性是很麻煩的事情,關鍵在于合成特殊的材料,因為各向異性的材料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杜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聲波在傳播時,與固體材料列陣的數(shù)目結構具有特殊的關系,當物質(zhì)的晶體結構列陣達到一個最佳的數(shù)目和級別時,聲波將在物質(zhì)周圍實現(xiàn)“完全圍繞”。
聲波隱身衣最大的用途將是屏蔽水下的聲吶探測:一旦給潛艇穿上聲波隱身衣的話。敵軍就會無法探測到潛艇的存在而被蒙蔽。此外,該材料還能夠用于音樂廳和劇院等建筑,這樣就不會因為建筑圓柱的存在而影響人們享受美妙的音樂了。“隱聲”材料也許有朝一日還能用于抑制震耳欲聾的飛機噪音,至屏蔽鄰居家嘈雜的喧囂。
隨著隱身技術和隱身裝備的不斷發(fā)展,身著隱身衣的作戰(zhàn)人員涌向未來戰(zhàn)場,必將給傳統(tǒng)的偵察設備帶來全新挑戰(zhàn),同時,也必將推動隱身與反隱身對抗技術的加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如果能將讓微波扭曲的材料用于無線電通信,就可以減少某些物體對通信的阻礙;視覺隱身材料的應用,可以隱藏起妨礙觀瞻的物體或建筑物,還可以營造出,橋梁和摩天大樓飄浮在空中的景象;我們能夠從容地披上隱身衣,瞬間消失在敵人的視線中……諸如此類的驚人效果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