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記憶中的上海龍華古鎮(zhèn)是我童年最心儀的地方。捉青蛙、撈小魚、捕蜻蜓、粘知了,看飛機,玩得真快活?。∩鲜兰o五十年代我家有個親戚住在古鎮(zhèn)老街的幾間破舊磚木老屋里,大人常帶我去玩,景明春和四月間,一片芳菲在龍華。借宿于此,小樓一夜聽春雨,晨起天色水濛濛。
百年龍華老街東西走向,全長300余米。用花崗石塊鋪就的彈硌路,踏在潮濕的石路上,微風輕輕吹來陣陣草木清香滋潤著我的肺腑。放眼望去,窄街兩旁有飯莊、藥鋪、醬園、混堂、旅社,還有米、肉、布、五金、煙紙、理發(fā)、香燭、南貨等店,老面館、老茶館里人聲嘈雜,屋檐上炊煙裊裊,江南水鄉(xiāng)常見的鄉(xiāng)土韻味,彌漫在老街上。
我聽老人講,“龍華老街原本不存在,因寺墻擋道,墻外有個鄉(xiāng)民歇腳解渴的茶水涼棚,后來有人為了大年初一能到龍華寺燒頭香,提早趕來,急需食宿之處,于是鄉(xiāng)民便沿著山墻門兩側(cè)建起了小飯鋪小旅店。由于水路便捷,商賈來往,再后來就逐漸形成了龍華老街的雛形。民國初,此地有商鋪近200家,老字號有源和泰、義昌等錢莊,振興館、復興館等酒肆,以后還有鐘靈毓秀藥號、公和米行、萬元亨南貨店、華興棉布店等,都是在街的兩旁,那時店家大都用現(xiàn)在難得一見的‘排門板做店門?!?/p>
小街南面飛機場邊我最喜歡,那里有些草屋、菜畦、豆棚,小河靜靜流淌處魚戲淺灘,柳枝搖曳,桃花灼目,蛙聲嘈雜,不遠處便是龍華鎮(zhèn)有名的百步橋了。此橋原是木橋,因跨百步塘(即龍華港)上,橋長約百步故名。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木橋毀壞特甚。邑人張所望出俸金倡建,易木為石,歷三年費銀6000余兩建成。此后,清康熙至光緒屢經(jīng)修建。其中以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建規(guī)模較大,歷時三年竣工。在百步橋北堍原有臥龍庵施相公廟,建國初,橋又重修,建成3孔混凝土橋面。
雨霧中矗立在老街北邊的古老龍華寶塔朱影黛黑,風起時隱隱傳來幾下能喚醒人生之夢的清脆塔鈴聲更添古鎮(zhèn)的幾分神秘色彩……塔在龍華寺前,現(xiàn)塔高40.6米,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八面七級,曲柱重金,飛檐高翹,檐下懸有銅鈴,姿態(tài)雄偉美觀。龍華塔相傳始建東吳赤烏五年(242年),唐廣明元年(880年)龍華塔毀于兵燹。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重建。以后,歷代均有修繕。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塔底層遭火劫,木結(jié)構(gòu)和圍廊俱毀。寺僧竹禪鬻畫募款修復??墒堑搅嗣駠拍陣窀锩妶F長張慕韓出錢修寺修塔,在塔圍廊外加圍墻與水泥欄桿,豎匾題字為“報恩塔”,破壞了龍華古塔原貌。
老街中間路口,原有小石橋,正對龍華古寺的老山門是用麻石砌成的石牌坊,石刻線腳精美,山門上有“龍華”二字,邊款刻有“正德丙子(1516年)歲季冬”?,F(xiàn)在僅存左右兩根孤獨的石柱,旁邊蹲著兩只青石古獅,一左一右日夜守望在這里,明代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了,目睹著老鎮(zhèn)街頭一代又一代過客,滄桑變幻,如今石獅前的那條老街已蕩滌無存,那桃花、小河、柳樹、菜畦都已被現(xiàn)代化的商場、高樓、西洋快餐店沉沉重重地壓在地下……
舊時龍華老街邊古寺山門東西兩側(cè)原有一清一濁陰陽兩井,人稱龍井,明月雙井,有人說它是龍華寺的兩只龍眼,夜闌人靜,雙井與星河明月共圓,清代秦榮光有詩云:“邑中文筆塔為峰,修卜登科喜氣濃,一濁一清門外井,旱年不涸蟄神龍?!比缃耠p井早已無跡可尋。
從前,每年三月半,龍華要舉行廟會,滬人踏青郊游看桃花,香客如云,游人如織,摩肩接踵,好不熱鬧,詩曰:“車如流水馬如龍,輪舶帆船白浪沖。香訊齊趕三月半,龍華塔頂結(jié)煙濃。”廟會上多售農(nóng)副產(chǎn)品,農(nóng)具、家具、香燭、祭器、土布、素食、小吃、雞鴨、魚肉、糧油、干貨、百貨日用品等應有盡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商品物質(zhì)饋乏的日子里,你想,一個大型超市突然搬到龍華廟會!一些平時買不到要憑票供應的商品、食品統(tǒng)統(tǒng)開放出售,那場景多么像童話中的“芝麻開門”!于是乎,一場數(shù)萬民眾狂歡的廟會盛宴深深地烙印在我少年的記憶中。
江南名剎龍華寺,三國吳赤烏五年建,唐代至清代,歷經(jīng)戰(zhàn)火兵燹,屢毀屢建。曾名“空相寺”、“萬壽慈華禪寺”。今寺系清光緒元年至二十五年(1875~1899年)間陸續(xù)重建。解放后又經(jīng)整修。現(xiàn)龍華寺仍保持宋禪宗伽藍七堂制,設有殿堂六進,鐘、鼓二樓。尚存古跡文物,除寺前古塔和“空相寺”額殘碑外,還有清代石幢一座。寺內(nèi)的“百年牡丹”,是清咸豐年間從杭州東林寺移植到此地的?!褒埲A晚鐘”是舊時老上?!吧瓿前司啊敝?,堪與姑蘇寒山寺的“夜半鐘聲”相媲美。明人潘大儒作《龍華晚鐘》:“江寺鳴鐘到夕曛,山僧不語帶歸云。一夜雨散人散渡,竹房香梵渡氤氳?!蹦且叭ぱ乓莸脑娋浒讶藗兊乃季w帶入一種絕塵清凈之意境。舊時龍華水蜜桃聞名遐邇,清同治王韜《瀛壖雜志》稱:龍華一帶“皆種桃為業(yè),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龍華水蜜桃8月成熟,果皮黃白有紅點紅暈,味鮮甜汁多,入口即化,可惜早在抗戰(zhàn)初,龍華水蜜桃已無存矣!
晚清時,滬人三月春游龍華觀桃花為賞心樂事,1874年《申報》載《滬南竹枝詞》云:“遙指崚嶒塔影斜,踏青一路到龍華,碧桃滿樹剛?cè)?,不為燒香為看花?!爆F(xiàn)在寺內(nèi)鐘鼓樓上的青銅大鐘,鑄于清光緒二十年,重6000多斤,現(xiàn)在,每年公歷歲尾之夜和農(nóng)歷除夕之夜,龍華寺內(nèi)中外賓客、游人撞鐘活動,洪鐘聲聲,響徹夜空,人們迎來一個個新年美好的祈愿!
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的龍華烈士陵園位于龍華寺西側(cè),這里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后,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我讀過這么一首詩,它把龍華的桃花為什么這樣紅,寫得很透徹:“龍華古塔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終。墻外桃花墻內(nèi)血,一般鮮艷一般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