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喜增
摘要: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是學習歷史必須掌握的四大要素,從某種程度上說,歷史就是由這四大要素組合而成的,而時間則首當其沖。歷史是昨天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明天的歷史。沒有時間因素,就不稱其為歷史,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必須樹立時間觀念。
關鍵詞:解題;時間因素;時間觀念
在當前的歷史復習中,恰恰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忽視了對時間的把握,特別是一些具體時間,不愿去記、懶得去背,只滿足于知道大概的時期,從而影響了對一些試題的順利解答。2008年文綜統(tǒng)考卷(Ⅰ)再次提示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歷史復習中的時間觀念,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答題效果。下面我就以08年文綜選擇題中的典型題為例,分析怎樣運用時間這把解題的鑰匙,輕松自如又好又快地作答。
我們首先看第15題:1920年,梁啟超在《歐游心影錄》中談到“科學萬能說”時,認為它“當然不能像從前一樣的猖獗”。梁啟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 )
A.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遇到阻礙B.科學技術在歐洲的發(fā)展水平很高
C.科學技術在世界大戰(zhàn)中成為戰(zhàn)爭工具D.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速度減緩
只要我們能抓住192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1918)結(jié)束后不久,就能輕易地判斷出正確答案為C。因為當時的一些科技成果被制成殺人武器,首次在戰(zhàn)爭中使用,如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等,極大地增加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使人們看到了科學也有其另一面。
下面兩道題的時間因素更為典型,如第17題: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1943年1月相關外交文件的簽署“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關系的新紀元”。這一評論指的是()
A.中國與英、美等國簽署宣言,保證團結(jié)一致打敗法西斯
B.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署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侵占的中國領土
C.中國與英、美兩國發(fā)表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D.中國與英、美兩國簽約,宣布廢除英美在華治外法權等特權。
題干強調(diào)的時間是1943年1月,根據(jù)所學知識,A項指的是1942年初(1月)《聯(lián)合國家宣言》的簽署,C項指的是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的發(fā)表,時間上均不符合,可排除A、C兩項。B項指的是《開羅宣言》的簽署,時間雖然是在1943年但月份不符,題干是1月,而《開羅宣言》則為11月,又可排除B項。所以正確選項為D,再說課本對此也有明確的表述:1943年,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等簽訂協(xié)議,宣布廢除英美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的治外法權等一些特權被廢除(見現(xiàn)行人教版《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下冊40頁最后一段),并強調(diào)這是國民政府對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因此可以堪稱“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列強之間關系的新紀元”。
又如第21題:1932年,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在評論國際形勢時說:“世界近兩年正在倒退。各國相互之間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進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穩(wěn)定的和平邁進,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懼和威脅的態(tài)度?!迸c上述評論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美國經(jīng)濟危機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C.納粹黨在德國上臺執(zhí)政D.日本發(fā)生“二二六”兵變
B項發(fā)生在1935年10月,C項1933年初(1月),D項1936年2月,均不符合題干所給的時間1932年,故正確答案肯定為A。何況從1929年10月美國開始的經(jīng)濟危機,很快波及到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其它國家,這就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危機。由此可見上面這兩道題,若不清楚每個選項的具體時間而只知道大致時期,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
下面我們再看兩道題。第18題: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一些報刊評論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句話的含義之一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jīng)完成B.國民黨在大陸的勢力被徹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本題可運用選項的時間因素采用排除法,即可簡單地選出正確選項。題干所給的時間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這一時刻A項顯然不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起碼是到了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項也明顯錯誤,因為至少到1950年夏才基本殲滅大陸上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何況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還留下大批的反革命分子。D項的標志則是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的召開。排除A、B、D,故正確答案為C。
第19題:諾貝爾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寫道:“假設一位古希臘人能被奇跡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國,他或她會發(fā)現(xiàn)許多熟悉的事物。不過,如果希臘人再晚兩個世紀被送來,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宛如置身于一個‘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弊髡咛岢龊笠环N假設的主要歷史依據(jù)是
A.工業(yè)社會形成與發(fā)展B.人口爆炸性增長
C.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加速D.各國間交往密切
本題乍看起來無從下手,但只要抓住題干中的兩個時間(1750年和再晚兩個世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我們知道,英國工業(yè)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1765年珍尼機的發(fā)明),1750年正好處于工業(yè)革命的前夕,而兩個世紀后的英國早已成為工業(yè)化國家,步入工業(yè)文明時代,難怪這位古希臘人“什么都不認識,甚至什么都不理解。”所以正確答案為A項。
此外第22題也是一個巧用時間觀念的好題:以下兩圖是歐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圖4攝于1961年8月,圖5攝于1989年11月之后。它們分別反映的是
A.冷戰(zhàn)開始和兩極格局消亡B.大國對峙加強和國家統(tǒng)一
C.軍事沖突加劇和政權更迭D.民族矛盾激化和暫時緩解
只要我們能抓住1961年柏林墻的修筑美蘇冷戰(zhàn)加劇和1989年民主德國政府宣布開放東、西柏林邊界,柏林墻被拆毀后兩德逐漸走向統(tǒng)一的史實,就能迅速地判斷出正確選項為B,這里不再詳細分析。
綜上所述,時間因素的確是一把解題的好鑰匙,無論是廣大考生還是指導教師,一定要注重時間觀念的運用,定會在以后的復習迎考中結(jié)出理想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