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銘
如果《小團圓》不是“旗幟鮮明”地打著張愛玲的招牌,以小說看,這本屢見敗筆的書,實難終卷。維大(港大)洋教授的嘴臉。我們早在《沉香屑——第二爐香》里領(lǐng)略過。作者在日本人攻打香港時那段艱難日子,《燼余錄》歷歷言之,讀來驚心動魄?,F(xiàn)在這兩個文本衍生出來的人物。在《小團圓》中借尸還魂,可惜比起原型來,顯得目光遲滯,音色魯鈍,跟讀者打過照面后,留下的印象如水過鴨背,了無痕跡。
張愛玲巔峰時期的作品,如《封鎖》,如《金鎖記》。如《傾城之戀》。文字肌理綿密,意象豐盈。宋淇看出《小團圓》雜亂無章。因指出。荒木那一段可以刪去,根本沒有作用?!?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小團圓》,作者沒有刪此段。)《傳奇》時代的張愛玲,布局鋪排的草蛇灰線,多能首尾呼應(yīng),少見十三不搭的局面。《小團圓》出現(xiàn)了“根本沒有作用”的段落,可見結(jié)構(gòu)之松散。其實書中應(yīng)該刪去的,何止一段。
《小團圓》的敘述語言,比起成名作中的珠玉,顯得血脈失調(diào)。通篇不易找到我曾稱之為“兀自燃燒的句子?!弊鳛樾≌f看,《小團圓》看不到她的看家本領(lǐng)。但作為自傳體的記敘者,倒讓我們認識到九莉/張愛玲寂寞、空虛、無奈的一面,既凄涼又蒼涼。七巧和流蘇都是虛構(gòu)人物,左搓右捏,憑作者高興。但對張愛玲說來,九莉是前世今生的自己,文筆太self-conscious,顧慮就多。難免左右為難。這也許是作為小說看,《小團圓》未如人意的原因。但作為自傳體的紀錄看,還是有看頭的,因為,作者是祖師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