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入江昭
為什么東亞共同體越來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課題,東亞共同體意味什么呢?還有日本,中國、美國三國相互之間該怎樣相處,日中美三國以及東亞共同體是怎樣的關系?
我們從歷史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我們將現在的世界與百年前的世界進行比較,哪個是更有希望的,我的看法還是現在的世界更有希望和夢想。百年前的1910年,世界人口的1/4處在殖民者的統(tǒng)治下,帝國主義猖狂,強國之間相互進行軍備擴張。當時沒有人想到會實現什么全球性經濟,成立歐洲共同體之類。
那么為什么現在能夠形成東亞共同體的認識?這就是人們決心與過去訣別。過去做不到的事,現在來做。過去的世界有軍國主義、有殖民地,現在與過去是兩重天。誠然,這個當代的世界——我們眼下生活的世界并不是這幾天剛形成的,也是與過去有關聯的。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40年里,東亞共同體已經在悄悄形成了,經濟全球化逐漸形成,世界開始聯成一體。全球化不僅是指經濟上的意義,還有其他很多方面的聯合。
所謂跨越國境的國際主義,就是通過文化、社會連接各國,除了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政府以外的聯系也很需要,如市民社會、團體、宗教、企業(yè)、民族之間,這些聯系與交流很重要。
不管是日中美,還是在其他國家,國際性都比過去明顯了。一個國家內,有許多不同民族的存在,有不同的語言,體現了多樣性;不再只是一個民族,一個宗教,一種思想,各國移民的數量都在增多。以前人們都說日本是單一的國家,現在情況不同了。在日本的中國人有幾十萬人,中國游客紛紛來日本,還有韓國人、美國人也涌來日本。
日本和中國可以通過市民社會或者是個人的關系來交流,形成共有的紐帶。在日本的中國人,在中國的日本人都能發(fā)揮這樣的作用?,F在,在中國也有很多外國人,個人之間、企業(yè)之間的聯系愈發(fā)密集。日中美之間不僅有政府層次的關系,更應該有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之間的聯系。
或許人們有這樣的疑問:東亞共同體能夠像歐洲共同體那樣形成嗎?我們要找到東亞共通的意識。要連成一體,就要尊重對方的多樣性,找到共通的東西。把不同文化當成世界人類的文明的一種,把政治、經濟上的問題,看成是思想、文化、文明論上的問題。
通過建立共同體,人們可以找到個人的跨越國境的連帶感。從文化、文明的角度來說,美國就算加入東亞共同體的交流也是不奇怪的。去年美國人選出跨越國境的總統(tǒng)——奧巴馬,奧巴馬有著多國背景,和亞洲非洲都有很強的聯系,他的身世就容易引起連帶感,引起人們的共鳴。
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美國人等來共同構筑東亞共同體,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各國人在亞洲參與這個共同體,通過貿易、旅游等行為加強聯系。中國到美國旅行的人以及移民、留學生都在不斷增加。我們可以感覺到跨越國境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瞬間”,在那樣的瞬間,對構筑共同體的認識更具體明確了。日中美等不同國家之間人們加強聯系,互相信任。各國的年輕人尤其要付出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增進跨越國境的文明交匯,以促進世界范圍內的和諧與共同繁榮?!? (作者是哈佛大學前歷史系主任,本文是黃文煒根據入江昭在日本中央大學的演講整理、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