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華
新課程改革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僅課程體系有了巨大調整,而且它所反映出的教育思想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即通過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轉變,使學校教學工作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在新的形勢下,怎樣才能夠很好地搞好自己的教學工作呢?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做好如下幾點:
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
教師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fā)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自由與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擁有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來積極思維與想象。
如在進行(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的課堂教學時。課前要求學生觀察夜空中的天體、搜集人類對月球和火星探測的照片以及了解人類對宇宙探測的發(fā)展史;課始用人類對宇宙探測的發(fā)展史導入;課中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討論、媒體演示觀察等形式學習知識;課尾用“活動”來讓學生“異想天開”,進一步加深對宇宙的認識等等。這樣設計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好本課的內容,對培養(yǎng)學生今后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要學會賞識學生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要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只是一點點,不惜給予由衷的贊許,讓他們享受最大的精神快樂,給他們的前進注入勇氣和活力。這樣做,會有不少驚喜的發(fā)現。
如:高二(七)班有個男生叫趙劉松,坐在靠近講臺的第一排,過去一到上地理課,就發(fā)現他總是昏昏欲睡,我對他不知是批評教育了多少回,可他依然是外甥打燈籠——照舊。然而,在一節(jié)課上,當我們一起討論“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究竟哪個時間要長?”時,趙劉松同學在那兒胸有成竹的竊竊私語。這個發(fā)現令我感到異常欣喜。我馬上請他起來說說自己的觀點,果真不負所望,他的答案完全正確,而且解釋得也令人滿意。
在全班同學驚詫的目光下,我請他坐下并對他說了這樣的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凡人,但每個人身上到底蘊藏著多大的潛力我們是不知道的,例如今天,大家可能都不會想到,我們班上只有趙劉松同學一個人能夠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然而,潛力的挖掘是靠堅強的毅力、不懈的努力來實現的,如果趙劉松同學今后能夠加倍努力學習的話,他的未來又豈是我們所能夠想象的,其他的同學又何尚不是如此呢?……”。
從那以后,趙劉松同學一改常態(tài),學習成績直線上升。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這使我感悟到:我們要學會欣賞學生、賞識學生、努力作學生智能的催化劑。
三、教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的方法
地理是一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科學,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與地理有著一定的關聯。這就為進行地理“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提供了可能性。那么怎樣在地理學科中開設“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呢?筆者認為:設計適當的地理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地理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應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講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內容時,可組織學生到廢品回收站和垃圾處理站參觀,然后要求學生利用圖書館、上網及其它媒體查找有關廢品和垃圾分類、回收的資料,并寫出考察或調查報告,談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動,等等。又如在進行“洋流對漁業(yè)的影響”的教學時,可向學生出示世界洋流與著名漁場分布的疊加圖,請他們自主探究,思考:1、寒、暖流交匯對魚類有什么影響?2、漁場與洋流分布有何關系?等等。教師通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可以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而變?yōu)橹苯佑蒙眢w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青春活力,而且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也有很大益處。
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高中地理內容標準中的大量內容需要學生運用理性思維。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是達到這些標準的重要途徑。因此,要努力使用科學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養(yǎng)成學生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格。
如在進行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節(jié)“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的課堂教學時,最后可要求學生根據水循環(huán)的原理,查閱有關的書籍或相關網站思考這些問題:①提出解決我國華北、西北地區(qū)缺水問題的方案。②“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對水循環(huán)的正確表敘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說?等等。
來達到對課本知識的延伸探究、鞏固提高,并且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繼承前人思維成果的同時,又能鍛煉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以上幾點就是本人對于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教學的粗淺認識,在此提出來以供同行們參考。但是,實際上,要想真正搞好高中地理教學工作,我們所要做的就遠遠不止這些。因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于教師。而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要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并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新課程實施中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自身的發(fā)展。
從而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者……由此可見,要想成為一位真正稱職的這樣的教育專業(yè)工作者,我們任重道遠,尚需加倍努力。
(江西省崇仁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