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莉
本文關注新課程核心理論——“關注人”,從當前作文教學的實際出發(fā),聯(lián)系初中作文的教學實際,探究和實踐成功作文的3大元素:思想、心情、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健康的審美情趣”。依托先進的理論,結合長期積累的成功教學經(jīng)驗,所闡明的觀點是:深刻的思想、真實的心情、精彩的細節(jié)能成就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和書面交際能力的重要任務。如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把視覺投向作文教學,關注作文教學,各種評價方式也應運而生。分析近年全國各地中考作文題,筆者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涉及6個范圍:真情體驗類(如《心》);生活感知類(如《善待生活》);青春成長類(如《成長回眸》);品德修養(yǎng)類(如《堅韌》);自然景物類(如《仰望藍天》);聯(lián)想想象類(如《聆聽》)。那些關于思想、心情、細節(jié)的事物又成為令人矚目的寫作焦點。筆者在多年語文教學中也深感有思想、有真情、有細節(jié)的作文才是一篇成功的作文。
有思想:思想有多遠,就能走多遠
思想是作文的精髓,是文章的靈魂,一篇有價值的文章離不開極具內(nèi)涵的思想。魯迅先生之所以成為寫作名家,首先是因為他萌發(fā)了療救國民靈魂的社會責任感、為勇士們吶喊助威的激情。黑格爾說:“教育的絕對目的就是為了人的解放?!笨梢妼懽鹘虒W,教師首先重視的不應是寫作技巧訓練,而是如何激活“思想”。
引領學生理性思考生活,點燃思想火花寫作是一種思想成長的過程,思想是積累而來的。學生作文中的情感不應是簡單的“感動”,它應融入作者理性的思考,自己對生活的獨特看法與感受。在近幾年的中考作文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的不足之處就是自我意識的缺失。同樣是寫地震,有些考生只是用大量的筆墨去寫地震本身,沒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意識;而有的考生卻能寫出真情實感且有獨特的思考,文章極具人文意識。筆者首先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理性地思考生活,對社會上某些現(xiàn)象鼓勵其有不同的看法,開展辯論會,使其各抒己見,讓思想產(chǎn)生碰撞和共鳴。其次不把語文課等同于教教材,更不把精神境界的提升變成政治化的說教和程式化的標簽,而是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探究思辯題,讓學生在交流中相互汲取智慧的源泉。就像夏沔尊先生所說:“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出發(fā)能力,領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智慧的目光審視生活,讓之成為有思想的人?!?/p>
加強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思想與成長同步,思想與閱歷成正比例,閱讀可以啟迪一個人的心智。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滲透的情感因素和思維軌跡,利用教材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組合、自然風光與社會環(huán)境場面的展示,借助情境意象的瑰麗畫面,帶領學生進行“精神存在”之間的靈魂交流,開啟心智,讓學生拓展思想、認識世界、感悟生活。首先在每一次課內(nèi)的閱讀教學中不斷提升思想水準。其次在與古今中外的名人的交流中引領學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讀《名人傳》學習貝多芬在厄運中扼住命運的咽喉,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讀《駱駝祥子》,感受處于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對社會產(chǎn)生理性的思考,對弱者產(chǎn)生善良的同情……讓名著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指引他們?nèi)松暮綐?。再是擴大閱讀視野,推薦學生閱讀當前精彩的雜志,如《讀者》《意林》《視野》等優(yōu)秀雜志,培養(yǎng)出一些睿智的學子??傊?走進課堂,點燃思想的火花;走進經(jīng)典,承載一生的思想;走進現(xiàn)代人的精彩華章,陶冶性情,讓文明呈現(xiàn)華章,讓閱讀成為一種需要。
指導學寫感悟句,提升文章思想內(nèi)涵感悟是作文內(nèi)容的一種提升,是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思想的表述。感悟是生命的體驗,是個性的體現(xiàn)。有悟而發(fā),有悟而作,才能創(chuàng)作出新穎別致的文章。一篇優(yōu)秀的習作,應該讓閱讀者找到感點,找到最能表現(xiàn)作者靈魂的那種東西,找到能彰顯作者強烈而深沉、最具思想水準的一句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實踐。首先以課堂教學為契機,在自然生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寫下感悟句,要求從完整到流暢到富有哲理。其次要求學生每周抄寫一篇精彩的文章,并寫感言。學生從最初的類似于提煉中心思想的概括事情式寫法,逐步走向融入自我的理性思考或感性表達。寫下觸動自己心靈深處的一切生活信息:枯樹冒出新綠的驚喜,雨滴青瓦的惆悵,漫步小巷的悠然……用瞬間的頓悟、短小的文字來記載與刻畫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感受與期待,讓思想走向成熟。最后加強閱讀積累,積累古今中外富有哲理的句子,熟記并模仿,讓文字行走于經(jīng)典間,與時代共呼吸,表達現(xiàn)代中學生的一種思想意識。
有心情:心情是最真實的文化,表達心情是生活的需要
文字是一朵花,文章是一片草,寫作就是對一朵花微笑,為一片草駐足。余秋雨先生說:“寫作是靈魂的表述方式,也是靈魂的挖掘方式?!惫P者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用文字裝點心情,讓作文表達自我的心情。
學會表達自己當前的心情,寫成鮮活的作文當前是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那些天天擺在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處境、不可再得的機遇和由此產(chǎn)生的無盡的心緒。接受當前的心情,欣賞當前的自我,才能流瀉最幸福最美麗的寫作情感。寫作承擔著幫助走出因無法溝通、理解而萌生的心理困惑,以此來完成構建健康心靈、重塑精神家園的神圣使命。當代中學處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新的理念也不斷出現(xiàn),理應具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但是,各方面的資料表明,學生的寫作范圍狹窄,沒有大膽地表現(xiàn)生活。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帶來的不是美感,而是作文內(nèi)容的千篇一律,不真實的展現(xiàn)自己的寫作誤區(qū)。筆者在寫作教學中不忘喚醒這種意識,還寫作以一種生活的真實,讓學生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讓當前的心情在書面交流中陽光起來,從而折射當代中學生的心靈世界。
學會回憶曾經(jīng)擁有的心情,寫作情真意切的回憶性散文眾所周知,魯迅有一本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題目就很有意思:表層是早晨的花到黃昏去采摘,深層是到晚年時去回憶青少年時發(fā)生的故事。嚴肅而深刻的魯迅,在過去的故事中向人們展示活潑、調(diào)皮、熱愛自然、熱愛自由的兒童形象。在中學的教材中有很多回憶性的散文,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胡適的《我的母親》,都是回憶性散文的典范之作。這些文章有的跨越幾個世紀,有的遠涉重洋,但卻以其真情散發(fā)著獨特而永恒的光芒,告訴人們普天下孩子們的共性。所以教師也應該喚醒學生對童年的某種記憶。
走進經(jīng)典人物的心靈世界,寫成底蘊豐厚的文化性散文“作文是健康人生的開端”(余秋雨語),一個不熱愛生活、對生命缺乏感悟的人,怎能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在近幾年的中考優(yōu)秀作文中,有一類以豐厚的文化知識,讓人嘆為觀止的文章。他們以對特定歷史人物傳奇式的描述,或展現(xiàn)可歌可泣、壯懷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或表現(xiàn)豐富細膩、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或書寫波瀾壯闊、曲折回環(huán)的歷史道路。筆者指導學生用第二人稱表達故事,鼓勵學生營造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引導學生讀一部傳記,真切表達閱讀后的寫作心情。實踐表明,婉約派詩人李清照的哀婉思緒,王昭君邊塞之旅的復雜心情,張愛玲傳奇中滲透出的高貴靈魂,都被那些愛她們的女生去認真讀寫,細細描摹,形成精致的文化小品文;而項羽的魯莽、曹操的奸詐、劉備的仁愛等曾經(jīng)形成的觀念被那些善于思辯的男生給予推陳出新,寫出極具陽剛之氣的文化性散文,從而表達出現(xiàn)代學生對歷史人物的解讀,表達出精彩的自我意識。
有細節(jié):哪里有細節(jié),哪里就有成功
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边@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顯示人情美、人性美且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jié)。細節(jié)之于文章是鋪就道路的一粒粒石子,是構筑金字塔的一塊塊方石。它既是文章的精粹,更是生活的元素。作文中無論對想表現(xiàn)的人物有多么崇高的情感,多么深刻的理解,必須落實到最凡俗最平常的細節(jié)上,教會學生從細節(jié)處升華。
培養(yǎng)美好的心靈,讓心靈的原野上絢麗多彩細節(jié)來源于心靈。一顆善良多情而又敏感的慧心,比千萬種寫作方法更有效。所以寫作細節(jié)要引導學生磨礪心靈。首先要有一雙慧眼,善于觀察生活。作家秦牧提過一種創(chuàng)作構思方法,叫做“滾雪球”。在觀察后積累最初可貴的那一點感受、那一個細節(jié),那么即使是一點“小小的雪花”,也會日益豐富,越滾越多,來成就其內(nèi)涵。其次要有一顆慧心。年僅7歲的駱賓王寫下婦孺皆知的《鵝》,是因為他獨具慧心,能巧妙地組合生活的4個場景。擁有善良美好的心靈,細節(jié)也就在此時此刻被擁有,才會用靈動的文字流瀉出生命中每一個美好的瞬間。
學會細致描摹,讓微觀世界熠熠生輝人們常把細節(jié)描寫比作作品的血肉。人物富有個性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句話、一個眼神,都能傳神表現(xiàn)人物感情,透視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畢現(xiàn),收到點滴傳神的藝術效果。細節(jié)刻畫指點,既精煉傳神,又能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他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人生的3種境界就是對之最精彩的闡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句句在描寫人物的處境,句句在表達人物的心智。由此,教會學生關注這“一草一木總關情”的微觀世界,讓情與之交融,那么富有詩情畫意、耐人尋味的故事便也有了美麗而精彩的演繹。
讓細節(jié)成為文章的線索,以小見大省去煩瑣的背景交待,回避空泛的故事梗概,也不要一味顧及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清晰,只用幾個細節(jié)描寫,便可串連故事,構成篇章,這就是讓細節(jié)成為線索的魅力之處。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關注那些被人們稱為渺小的東西,只要賦予它靈性,必將流淌出世界上被稱為“美好”的情愫。
總之,作文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思想,表達著心情,它以細節(jié)豐富一切所要表達的東西。作文教學是一種引領。每一位語文教師必定引導學生,用那些靈動的文字,表現(xiàn)自己的心情,從而彰顯自己的個性,還寫作一個真實的自我,從而讓思想、心情、細節(jié)這3個元素成就一篇篇成功的作文。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書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