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吾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總書記提出的“偉大革命”這一理念,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解讀這一命題,深刻領會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有益于我們充分認識和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和寶貴經驗。
斷想一:“偉大革命”是偉大的實踐,偉大的實踐必然產生偉大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在偉大的革命和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并在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和實踐中提升、豐富并推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這既體現(xiàn)在它于實踐中產生并能夠正確地指導實踐,還體現(xiàn)在它依靠實踐而得到不斷發(fā)展。沒有俄國的偉大社會主義革命,就沒有列寧主義;同樣,沒有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毛澤東思想。要真正懂得列寧主義,更重要的是解讀俄國的革命實踐,同樣,要真正懂得毛澤東思想,也必須考察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同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時代新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要真正認識這一點,真正運用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排除“左教條”、“洋教條”乃至“古教條”等等的迷惑和干擾,其基本的立足點就是深入解讀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革命。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都是在推進這場偉大革命中,不斷地應對挑戰(zhàn)、破解難題,而使思想得到解放、使理論得到升華的,社會革命與馬克思主義飛躍的內在一致性極為重要。承認、認識、理解這一偉大革命,實際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弄懂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問題。
斷想二:理解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革命”,核心是要理解它對社會主義體制的革命性改造。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主義,都是以蘇聯(lián)模式為基礎構建起來的體制機制,盡管此前這種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已經逐步顯現(xiàn),但無論中國還是前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真正從制度上加以反思,更多的是將其歸結于領導人個人的原因等等。從對領導人錯誤的關注,到制度創(chuàng)新的啟動,鄧小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總結經驗教訓時,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睆娬{“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并且斬釘截鐵地說:“現(xiàn)在我們的上層建筑非改不可?!备母锏闹赶蚴智宄褪巧鐣髁x制度本身;改革的程度也被特別地強調,即“我們搞的實質是一場革命”,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鄧小平對時代主題的新判斷、社會主義歷史方位的新定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揭示等,完全是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層面的全新闡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和成功培育,不僅是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創(chuàng)新,也是人類社會制度及其運行機制的嶄新篇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社會主義人權建設的展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等等,所展現(xiàn)的社會主義道路,毫無疑問地是不同于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全新里程。歷史已經證明了這場革命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意義,傳統(tǒng)的、以蘇聯(lián)模式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已經終結在上世紀80年代向90年代的轉換之際。鄧小平曾經談到,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這個坎我們也翻不過來。恰恰因為對制度的革命性變革,我們不僅翻過了這個坎,而且乘勝前進,不斷取得輝煌成就。
斷想三:理解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革命”,必須抓住它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前所未有的推動這一關鍵。凡是能夠被稱為革命的,無論是政治和社會革命,還是工業(yè)革命、科技革命等,毫無疑問都要對社會發(fā)展以巨大的推動。越是偉大的革命,對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越大;對社會發(fā)展推動越大的革命,也就越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越能為人類留下寶貴的借鑒。改革開放30年,中國以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3倍多的發(fā)展速度,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奇跡。這一實踐進程破解的是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普遍難題,應對的是落后大國發(fā)展的困境,探索的是不同于西方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路徑,等等,能與這樣偉大的歷史使命相匹配的,只能是偉大革命。強調改革開放對中國社會的推動,不僅僅在于展現(xiàn)我們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它還緊連著精神文明的成果,緊連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毛澤東20世紀30年代在著力解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時,尖銳地批判了那些不以馬克思主義的箭射中國革命的“的”的傾向,實際上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是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在于它解決了時代賦予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推翻三座大山,挽救民族危亡,奠定起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基礎,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完成這樣偉大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革命所樹起的歷史豐碑,也是思想孕育的光輝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崛起和騰飛融為一體,科學理論的邏輯一定與“偉大革命”實踐的邏輯一致。鄧小平曾經談到發(fā)展是硬道理,這硬道理其實不僅僅是對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建設而言,其中之“道理”也是科學理論立足和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審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思想解放的進程,看得出這也是一個凸顯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進程。解放思想就是要把理論的邏輯同實踐的邏輯統(tǒng)一起來,在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中促進理論的發(fā)展,在實現(xiàn)中國的崛起和騰飛中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斷想四:理解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革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從偉大革命中總結的經驗和提升的理論是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巨大釋放和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與之相伴隨的精神文明成就和理論的飛躍也是極為精彩的歷史篇章。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開始,改革開放每上一個臺階,都伴隨著思想解放和觀念攀升。用歷史昭示未來,最根本的就是從歷史中總結出經驗和理論去指導未來。30年的巨大變遷,甚至使全世界都熱切地關注中國經驗,從“北京共識”這樣外國學者的總結中,我們可以感受中國經驗和理論的影響,可以掂量它的歷史價值。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總結經驗的政黨。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边@一理論體系就是30年偉大革命賦予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續(xù)寫輝煌的強大武器。
斷想五:理解改革開放30年是一場“偉大革命”,才能夠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是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密不可分的。中國的革命史清楚地告訴我們,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不可能成功。對中國社會的革命和成功改造,反映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和新的社會背景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新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盡管有不少的思想、理論被冠之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但由于沒有真正值得稱道的社會革命、社會變遷作為其歷史的支撐,其思想、理論也猶如過眼云煙。在中國改革開放前,馬克思主義沒有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發(fā)展中的大國如何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現(xiàn)成答案,而中國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回答了這一歷史性問題。應該說,沒有什么比30年的滄桑巨變更能夠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馬克思主義是為改造世界而誕生的,也是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發(fā)展的,離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就無所謂馬克思主義。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既為我們開拓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也為我們找到了一條當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路。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和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反復強調的歷史性結論,揭示了改革開放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關聯(lián):“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發(fā)展社會主義、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不懂得這一點,就不懂得如何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就容易受到“左”和右的以及各種各樣社會思潮的干擾。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中,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參謀、政工系博士研究生
■ 責任編輯: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