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輝
對教育的理解、實踐與反思,讓我深深地認識到,教育其實是對人的成長歷程所進行的一種主動干預。作為來自外界的干預,必然具有一種強力作用,這種強力對尚處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自然是一種有力的牽引、規(guī)范,同時也意味著具有強制性,有著不可擺脫的壓力。
馬克斯·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說道:“何時克制自己,何時忽略什么事,何時該等待,何時‘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時退后幾步,而不去干預、干擾、打斷別人的工作,大人對于這些機智的領(lǐng)會對孩子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個十分珍貴的禮物?!苯逃谋举|(zhì)和師生生命質(zhì)量的提升,以及學校作為精神家園的價值追求,都要求我們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時,學會克制,多一些教育理解,多一些人性溫暖。
1. 克制是生命課堂的需要
課堂是師生教育交往的主要場所。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是其實現(xiàn)職業(yè)理想與生命價值最重要的時空,課堂的生命質(zhì)量直接決定著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對學生來說,課堂是其走向社會的開始,他們要在課堂中接受成人世界的引導,點燃自己對于未來生活的渴望和對于知識的熱情。課堂直接與師生的生命狀態(tài)相關(guān),首先需要理性的克制。
我們經(jīng)??梢钥吹絻煞N截然相反的課堂狀態(tài):一個課堂輕松,沉思也好,討論也罷,師生、生生之間不僅圍繞知識在對話,在辯論,還有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師生都沉浸其中;另一種課堂緊張,也有思考,不過被逼得很緊,也有發(fā)言,只是聲音發(fā)顫,交流不暢,大家都盼著早點下課。
這兩種課堂的生命質(zhì)量高下不言自明,只是身歷其中者往往不自知。一個教師的身上,也會出現(xiàn)這兩種課堂狀態(tài)。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兩種截然有別的課堂狀態(tài)呢?我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生命的理解與尊重。課堂上的時間和空間都有限,作為教師,如果沒有自覺的自我克制,而只是把自己打扮成知識的權(quán)威與“布道者”,喋喋不休,主觀強加,那么學生感受到的就不是建構(gòu)知識的愉悅以及對知識的尊重,而是知識的強權(quán)與壓迫。
教師的自我克制,讓課堂彌散著生命的活力與溫情、尊嚴與價值,這樣的課堂最善。
2. 克制是成長中的關(guān)懷
學生作為成長中的個體,必然表現(xiàn)出諸多的不成熟,會不斷地犯錯誤。但也只有通過嘗試錯誤,學生才能糾正認識,逐步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方法和觀念,獲得成長。而學生的成長過程需要來自成人世界的代表——教師的教育、引導,甚至批評,但最迫切需要的莫過于關(guān)懷。
華南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認為,教育機智首先表現(xiàn)為克制或耐心。面對復雜的、激烈的、突發(fā)的教育沖突事件或場景,最好的行動就是不草率采取行動。教師首先靜觀其變,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傾聽學生的傾訴。真正了解實情后,再作出有效的決策和行動。
學生的生命成長具有多樣性,往往呈現(xiàn)出速度、質(zhì)量、數(shù)量、向度、深度、廣度等多層次的差異,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首先要克制和耐心,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如羅杰斯所說“人人都會犯錯誤”,“壞”學生有不壞的時候,好學生有犯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對學生加諸負面的理解,而是要去分析產(chǎn)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和實際情況;不能武斷地對學生的行為簡單地下負面的判斷,而是要認識到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克服自身缺點的過程。教師的教育智慧便在于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確自己言行錯誤的原因,并及時更正。
學生生命發(fā)展具有無限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多一種發(fā)展性理解,這是對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芎拖蛏蠎B(tài)度的一種尊重和信任。教師要克制消極的處理方式,保護并激發(fā)兒童的“向善”和“向上”的本性。
學生在作文中,成人在談工作中,最難忘的成長經(jīng)歷往往是犯錯誤時卻得到了他人諒解、寬容的事。實踐證明,擁有克制和耐心的關(guān)懷最有教育力量,也最美。
3. 克制促進教學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的提升
教與學,是矛盾的組合體,包括教學內(nèi)容的廣闊性與學生單位時間內(nèi)知識建構(gòu)的有限性的矛盾(即知識的無限性與人的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之間的矛盾、教師講授與學生活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必然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和實踐時,有所克制,加以選擇。
克制和選擇,使我們不得不對教學內(nèi)容、方法和手段進行進一步的甄別,篩選出文本最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成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從而不斷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
我們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我們對名師課堂的觀察,都讓我們對此深有體悟。公開課、大賽課之所以更鍛煉人,就在于我們對教學內(nèi)容的反復篩選以尋求最有價值的教學點,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多次刪減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對教學方法、手段來回挑揀以最經(jīng)濟有效的手段達成目標。把教材備厚,把教材教薄,一厚一薄之間,體現(xiàn)著教師教學克制的智慧,提升著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樣的教師,這樣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最有吸引力。
4. 克制是來自成人世界的理解
學生是成長中的生命體,需要成人世界的引導。但學生不只是未長大的成人,還是具有個人認知的獨立個體。于是“經(jīng)常,我們要等待一個兒童的成長;智慧的覺醒、力量的增強、某種人生信念與價值的確定。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你針對他這個具體的人而給予幫助,即溫情的理解、真摯的同情、誠意的鼓勵、恰當?shù)奶嵝?。所以也許教師最重要的品質(zhì),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邊界意識,同時還有樂觀的態(tài)度、積極恰當?shù)男袆幽芰?一種臨場智慧)?!?張文質(zhì)語)
教師,實際上是成人與兒童這兩個世界的聯(lián)系者,理應(yīng)成為被學生信任和歡迎的人,但實際上,師生之間隔閡頗多,甚至形成對立。短視、功利、漠視、急躁正作為一種集體傾向體現(xiàn)在教師身上,這是十分可怕的。新的學生觀和課程觀告訴我們,學生在學校不僅接受和建構(gòu)知識,還通過學校、教師這些隱性課程資源習得人生理念、處事風格、行為方式等社會生存的基本態(tài)度與能力。因此,作為成人世界的代表,教師必須擁有足夠的克制力和耐心,滿懷期待地關(guān)注孩子的成長。
具有克制、寬容、理解等教育品質(zhì)的教師最有魅力,最富于人情味。
5. 克制是心理學研究成果的要求
批評是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心理學研究證明,批評具有慣性,即我們?nèi)菀讓⑴u指向某一類人或某一類現(xiàn)象(俗稱“看到就來氣”)。眾所周知的一個教育笑話——教師批評一個學生(一貫較調(diào)皮):你看看人家,睡覺都在看書!(實際上是好同學上課睡著了)這其實是缺乏教育克制的表現(xiàn),也有失公允。連續(xù)性的批評只會不斷挫傷學生的信心、興趣和熱情,造成心理傷害。
對學生來說,教師無疑居于強勢地位。教師強勢對學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來可能幫助教育意圖貫徹得更徹底,但同時對學生的思維、情感等心理因素會造成一種高壓下的收縮。實際上,我們經(jīng)常無法對自己的教育行為作出恰當?shù)呐袛?也無法洞悉一個成長中的兒童究竟最需要什么,我們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保護和幫助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發(fā)達國家將教育定位為一種互相尋找、發(fā)現(xiàn),彼此增進理解的過程(這是理解中西方教育差異的關(guān)鍵點),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單純傳授知識的過程。
課堂是有限的時空,是師生生命活動的載體,教學是矛盾的集合體,教師是溝通成人與孩子兩個世界的橋梁,只有通過克制、理解、寬容、期待,我們才能期盼我們的課堂教學閃現(xiàn)人性之美的迷人魅力,給師生生命增添溫暖的亮色。我們期待“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理想教育,我們期待教育更從容,教師更優(yōu)雅,學生更靈動,學校真正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江蘇江陰市英橋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