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逸群
【摘要】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nèi)視景范圍中來。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傳統(tǒng)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nèi)容,除了運用多樣統(tǒng)一、迂回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于有限之中。
【關(guān)鍵詞】借景;《園冶》;借景應(yīng)用
借景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shù)中的一個重要的置景方法,也是中華民族審美的重要特點。它是指將一建筑物的布局,巧妙地與另一建筑物或自然景色取得呼應(yīng),使人在這一建筑物中,也能感受到另一建筑物或自然景物的美,在主觀情致與廣泛的外界物境交融中獲取新的意境。把園林綠地以外的好景觀,組織到游人觀賞范圍以內(nèi)的造園手法稱為借景。借景能使有限的空間加以延伸,內(nèi)外景色連成一片。避免了園林中因空間狹小所造成的封閉、壓抑感。 借景又分實借、虛借。實借可借山水樹木、亭臺樓閣,虛借可借風(fēng)霜雷雨、經(jīng)聲佛號、花香鳥鳴。計成在《園冶》中對借景的描述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強調(diào)造園的規(guī)則不是固定不變的,但借景的方式卻有可遵循的規(guī)律。他對借景設(shè)計的手法做了總結(jié)和歸納并進行了細致的描述。
《園冶》中提出"園林巧干因借,精在體宜......因借無由,觸情俱是"。在《借景》一篇的開篇,計成論述了造園應(yīng)注意的規(guī)則。造園要依據(jù)環(huán)境的特點而進行設(shè)計。如在水邊林間可以設(shè)置提供休息的場所,因為那里的環(huán)境多是植物幽靜深邃,給人寧靜悠遠的感覺,適宜靜心修養(yǎng)。如果在城市中造園,則要盡量選擇偏離鬧市的地點。因為園林的幽靜與鬧市不相協(xié)調(diào)。借景把園林的空間進一步擴展到園外,使有限的空間表現(xiàn)出無限的景觀。中國園林或傍山林,或近河流,或鄰鄉(xiāng)野,或濱湖澤,都是為著借景,使園外的景物成為園林景觀看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巧妙地利用自然的環(huán)境,略加修飾即成景觀的方法,很早就在園林藝術(shù)中普遍加以運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就是一種十分巧妙的借景。
一 借景的種類
借景可分為: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7,應(yīng)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jié)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tài)景觀。
二 借景的方法
大體有三種: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于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臺,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筑臺,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園中的花墻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三 借景的內(nèi)容
有以下幾類: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臥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鐘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云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fēng)、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nèi)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
四 借景實例
寄暢園是江南古典園林之一,位于江蘇無錫市西郊惠山之麓。如建于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原司秦姓私園,初名"鳳谷行窩"。借王羲之“寄暢山水蔭”詩意,改名寄暢園。明未清初,秦氏后裔又請當(dāng)代著名造園家重行布置,疏泉立石,園景益勝。由于它所處環(huán)境絕佳,布局上巧于因借,渾合自然,在江南園林中別樹一幟。無錫寄暢園向來以其精湛的造園技藝和獨特風(fēng)格享有盛名,借景是其造園的重要手法。它得天獨厚地坐落在錫、惠二山之間,一旁自然之美,綠影一堆,另一旁是人工之趣,塔光回環(huán),其間還有一道清清的泉水,悄悄地流入園中。寄暢園的建造者面對美景,胸有成竹,方寸不亂。首先引泉入園,以水造景,堂堂五十二景竟因水占去大半。
寄暢園內(nèi)的錦匯漪為全園精華,借景手法在這里得到充分運用。仰觀惠山,一座綠嶂對面而峙,滿目青山;回頭望,錫山塔影悠悠忽忽,神迷英測;眼前是一池春水,塔影徘徊,山色輕浮,好一幅天然圖畫。錫山、惠山不在園中,勝在園中,本來只有二畝半的窄長地段,而景物都層層疊疊,深遠無垠。假山的堆疊,在不足兩畝的面積中,具備了層疊崗巒、幽深的巖壑、清淺的澗流,在布局上與惠山九峰內(nèi)外呼應(yīng),二泉水流血脈相承,使得游人游過寄暢園假山后,浮想聯(lián)翩,仿佛還有無限的景色,蘊藏在那連綿巍峨的九峰中。這也就能令人在游覽觀感中得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玩之無窮,涉趣無盡。
寄暢園背山臨流,右鄰錫山,后倚惠山,近控寺塘涇,遠挹惠山浜,周圍有豐富的自然山水可供借資,這是此園所以能夠得景多而視野廣的客觀條件。設(shè)計者充分利用了天賦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而且在因借環(huán)境的自然美方面,對園外自然山水通過人為風(fēng)景的布置點綴,進行了精心的剪裁組合,達到了遠山近水雖非我有而若為我備的境界。從而使得在絕對尺度較小的軒中,產(chǎn)生了廣闊的意境,突破了園林空間的局限,納千里于咫尺之中,使咫尺有千里之勢。
【參考文獻】
[1]計成《園冶·借景》
[2]《中國園林藝術(shù)概觀》.江蘇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