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南投縣舉辦“9·21”地震的紀念晚會。
出書座談開晚會拍電影 鼓勵災民走出災后陰影
9·21
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孫立極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一場大地震撼動臺灣,造成2455人死亡,近11萬戶房屋毀損。10年后的9月21日,臺灣各界仍沉浸在“八八水災”的沉痛之中,很多島內民眾也紛紛以各種方式回顧10年前的地震,紀念這場“記憶猶新”的災難。
紀念形式多種多樣
南投縣埔里鎮(zhèn)是當年的重災區(qū)。9月20日晚,一場音樂會一直演出到21日凌晨1時47分,蔡琴、林志炫等著名歌手以接力方式演唱,民眾席地而坐,聽歌、點燈、祈福。新任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也是南投人,他特地趕到與民眾一起點燈許愿。
另一個重災區(qū)臺中縣本來早就規(guī)劃了追思、祈福等紀念活動,不料“八八水災”突臨,最后紛紛取消,只保留了在東勢鎮(zhèn)舉辦“鐵騎集會”,近千輛自行車從四面八方趕來,表達對“9·21”罹難者的追念。同時,臺中縣政府還召開了“用愛攜手同行”座談會,請曾參與重建工作的學者、社工為“八八水災”災民提供經驗和慰藉。
彰化縣消防局還發(fā)行了“9·21”震災紀實手冊,記錄安置災民、協(xié)助重建的過程;曾任“行政院”“9·21”災后重建委員會執(zhí)行長的黃榮村教授出版新書,回憶他參與救援及重建的親身經歷。9月21日晚,一部描寫“9·21”災后故事的電影《雨過天晴》在臺北誠品信義書店免費放映,并現(xiàn)場簽書售賣;9月19日,慈濟基金會下屬的大愛電視臺播放了“感恩與祝?!?·21十年”專輯……還有兩位南投年輕人用了3個月時間,把“9·21”重建故事燒制在一只青花碗中,象征家園重建的脆弱與不易,并以“碗若新生”為名展出。
反思“八八水災”
除了緬懷逝者,不少島內民眾也借“9·21”的經驗反思“八八水災”,希望當局能從中吃一塹,長一智。也曾任“9·21”災后重建委員會執(zhí)行長的陳錦煌近日公開批評,“9·21損失2000多條人命換來的災害防救法,并未在八八水災中奏效,過去建立的標準流程以及花巨資購買的衛(wèi)星前進指揮車、大批衛(wèi)星電話,都未及時發(fā)揮作用……”
當年“9·21”的救災和重建除了動員46萬人次的軍力,慈濟基金會出動10萬人次志愿者,消防志愿者出動近萬人次,其他志愿者7萬余人次,一年內就重建上百所全部倒塌的學校。如此雄厚的民間力量,10年后,臺當局還沒能有效整合。臺灣“中研院”研究員瞿海源稱,即使歷經了“9·21”的教訓,“八八水災”救災還是出現(xiàn)多頭馬車的混亂與欠缺效率。
此外,“9·21”重建的效率也受到批評,10年前臺北市倒塌的東星大樓至今年8月才重建完成,南投縣瑞巖部落遷村一事到今年8月才動工。負責運用民間捐款的“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前執(zhí)行長謝志誠表示,倒塌的大樓是否要重建、毀損的村落要不要遷村都爭議很多,是重建中的難點。災民居住問題解決后,最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解決就業(yè)問題和債務償還問題。
希望災民走出陰影
嘉南療養(yǎng)院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近日公布了一份“9·21”地震重災區(qū)災后老人重度憂郁癥調查。調查顯示,災后3年仍有9%的老人、4.5%的成年人罹患重度憂郁癥。有人回憶,當時最擔心出現(xiàn)自殺潮,埔里鎮(zhèn)某社區(qū)曾一天之內兩人自殺。很多走出困境的災民表示,心靈重建與家園重建同等重要。
電影《雨過天晴》描述了一個“9·21”地震后常見的故事,失去親人的小晴如何在養(yǎng)父母家中,漸漸撫平傷口。最近,很多災民講述自己的經歷,希望可以給“八八水災”的受災同胞以鼓勵。南開科技大學學生劉家汶10年前在“9·21”地震中失去了右腿和父母。半個月前,她在一場演出中,面帶燦爛笑容,坦然露出殘肢。她說,自己3年前還沒走出陰影,看到那么多比她還要嚴重的人都能開心面對世界,才不再隱藏傷心和難過,做最誠實的自己。南投縣中寮鄉(xiāng)的陳水合10年前在地震中被壓成半癱,他也曾沮喪地想自殺,但后來在盆栽園藝中找到重生的動力。最近他向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樂觀地表示:“我現(xiàn)在是幸福的人!”
南投家扶中心林平烘主任介紹“9·21”輔導心得時表示,對于受災戶,一開始必須給予經濟扶助,心靈的重建也需要給予充足的時間。而對于災民的支持,也必須是長期的陪伴和撫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