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坤云
化學試卷講評課是化學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課型,其目的是反饋測試評價的結果,并通過試卷講評對測試反饋出來的學生在知識、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缺漏及時地給予補救,澄清學生在知識方面的一些模糊認識或在方法、思維等方面的一些欠缺,達到糾正錯誤,彌補缺陷,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思維品質進一步完善,能力進一步提高的目的。上好化學試卷講評課,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解題思維方法、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如何上好一節(jié)講評課一直是許多教師的困惑。筆者認為化學試卷講評教學中應突出用好以下教學策略。
一、充分備課及時講評策略
準確及時是上好講評課的基礎。“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及時講評,及時反饋,效率顯著;而事過境遷,冷了鐵再打錘,則事倍而功半。講評的好壞依賴于反饋信息的正確與否。講評之前,教師要做好多方面的統(tǒng)計分析,試卷統(tǒng)計、分析是試卷講評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對于試題主要要統(tǒng)計各題得分率、各分數(shù)段人數(shù)以及優(yōu)秀率、及格率、錯誤率,錯誤的根源,典型錯誤或有創(chuàng)見的新穎解法等;對于學生則應統(tǒng)計本次考試中進步幅度較大或偶然有失誤的學生,基礎題解答好而中高檔題目解答不佳或者中高檔題解答尚可而基礎題解答失誤較多的學生等。總之,數(shù)據(jù)掌握越準確,評講就越有的放矢,效果就越佳。
二、鼓舞、激勵策略
鼓舞、激勵學生應貫穿講評課教學的始終。對學習成績一直較好的學生要激勵他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找不足與差距;對考試成績進步大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總結經(jīng)驗、乘勝前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于分數(shù)不高的學生要捕捉其閃光點,肯定他們的那怕是微小的進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一堂好的講評課,首先應該是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什么。并通過講評肯定學生的成績,鼓勵和表揚學生的進步,達到講出學生的信心、評出學生的干勁的目的;通過講評中的鼓舞、激勵,充分調動各類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全體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積極因素,促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大面積提高化學講評課的教學效果。切忌把講評課變成“批評課”,批評責備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會使學生對化學學習望而生畏,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對立情緒,既影響師生的感情,又嚴重影響教學效果·,這不能不說是講評課教學的失敗。
三、突出重點策略
試卷講評課決不能上成改錯課,不能通報一下正確率或得分情況,說說反映出的錯誤類型,講講幾種正確解法就了事。要同其他課型一樣;重點突出,集中力量切實解決某個或幾個主要問題,使學生通過一節(jié)講評課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有所突破,在某些問題的解決上有所提高。要突出講評課的重點,必須提高講評的針對性,即針對試卷和學生講評,保證學生考試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特別是多數(shù)同學普遍存在的共性的典型錯誤一定要“刨根問底”找出錯誤之關鍵,對癥下藥;重點解決學生解題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并通過分析典型的錯誤,突出講評課的“指導性”,即講評中指導學生如何審題,從何處分析,為什么這樣分析,指導分析的方法與技巧,如何挖掘隱含條件,如何建立正確模型,如何排除思維障礙等等。使學生洞悉解題的思維過程,掌握解題的方法與技巧。講評課教學切忌面面俱到、題題講評、不分主次。講評要講在關鍵處,講在難點處,講在易錯易忽視的知識點上,做到思路清晰、言簡意賅、主次分明。
四、變式發(fā)散策略
講評不能就題講題,而應當善于變式發(fā)散。所謂變式發(fā)散就是從一道題出發(fā),將這一道題從改變題干內容、改變設問方式等方面進行多角度變化,通過變式發(fā)散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從而達到理解一例、搞懂一片、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在講評試題“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相同體積的NaCl、MgCl2、AlCl3三種溶液,分別與足量的AgNOa溶液反應,求生成的AgCl的質量之比”時,筆者進行如下變式發(fā)散。
變式1: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MgCl2、AlCl3三種溶液分別與足量的AgNO3溶液反應,當生成AgCl的質量相同時,求三種溶液的體積比。
變式2: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MgCl2、AlCl3三種溶液當其體積比為1:2:3時與足量的AgNO3溶液反應,求生成的AgCl的質量之比。
變式3: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MgCl2、AlCl3三種溶液分別與足量的AgNO3溶液反應,當生成AgCl的質量比為3:2:1時,求三種溶液的體積比。
又如在講評試題“用1L 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 CO2,所得溶液中CO2和HCO3的物質的量濃度之比約為多少?”時,變式:將足量的CO2通入KOH、Ca(OH)2混合的稀溶液中,試畫出生成的沉淀的物質的量(n)與通入的CO2的體積(V)之間的關系圖象。這樣通過變式訓練使學生對這類試題的本質有透徹的認識,從而掌握該類型題目的解題規(guī)律和處理題目的策略與技巧。
五、歸納總結策略
試題講評不能浮于表面,停留于指出不足、改正錯誤及講解方法,講評中應善于將試題歸類講評,歸納總結,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升華。歸類時可按知識歸類,也可按錯誤類型歸類,亦可按思想方法歸類。歸納總結要抓住“通法”與典型巧解思路。抓通法,以加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記憶,強化公式、原理的運用;抓典型巧解思路,以開啟智慧大門,使能力得以升華。例如在講評試題“將一定量的鋅與100mL濃度為18.5mol/L的濃H2SO4充分反應后,鋅完全溶解,同時生成標準狀況下的混合氣體33.6L(假設濃硫酸的還原產(chǎn)物只有SO2),將反應后的溶液稀釋至1L,所得溶液的pH值為1,求參加反應的鋅的物質的量”時,筆者將解題方法進行如下歸納總結。
解法I(常規(guī)解法):利用反應物的剩余量與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關系來求解。先根據(jù)題意求出參加反應的H2SO4的物質的量:n(H2SO4)=1.85mol-0.05mol=1.8mol;生成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n(氣體)=1.5mol;然后設鋅與濃硫酸反應產(chǎn)生的S02物質的量為xmol,鋅與稀硫酸反應產(chǎn)生的H2物質的量為ymol,最后再根據(jù)反應方程式列方程求解得消耗鋅1.5mol。
解法Ⅱ(巧解):若換個角度從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守恒的角度來解,會更好?;旌蠚怏w的物質的量為1.5mol,不論生成1mol SO2還是1molH2,轉移的電子數(shù)目都是2mol,那么鋅失去的電子等于生成的氣體得到電子數(shù),所以消耗鋅的物質的量為15mol。
解法Ⅲ(巧解):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計量數(shù)可以看出,與濃硫酸反應的鋅的物質的量與生成的So2的物質的量相等,與稀硫酸反應的鋅的物質的量與生成的H2的物質的量相等,從而得到參加反應的鋅的物質的量與生成的氣體的物質的量相等,為1.5mol。
這樣通過對一題多解解題思路的歸納總結、反思,就能突破慣性思維的束縛,加深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激發(fā)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思維的靈活性、嚴密性、批判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最有效的加強和鞏固。
總之,在化學試卷的講評教學中,不論采用何種教學策略,一定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評在學生認知、思維、方法的欠缺點上,要結合示例挖掘、歸納其中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和思想方法的認識,使其領悟其實質,不斷提高其解題能力和糾錯、防錯能力,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更好地發(fā)揮試題的“教學功能”和“發(fā)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