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世勇
在我讀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最怕上語文課,特別是在老師教完生字,解釋生詞之后,老師就會給我們留一陣時間,讓我們看書,要求通過看書,把課文分成幾大部分(將課文分層)。十幾分鐘后,老師就開始提問。
在我的記憶中,在我的小學和中學的所有語文課里,給課文劃分層次,我沒有分出來過一次,好像也沒有聽到哪個同學分對過。我深恨自己腦子笨,一堂語文課下來,我不知道聽懂了沒有,不知道學會了些什么。
到了大學,同宿舍的同學聊起語文課的經(jīng)歷,竟是同樣的遭遇。
當教師后,我有幸做了一回語文教師,當時的語文教學,只用教材和教參(這是當時唯一的教學參考書,32開大小,淡黃色封面)兩本書。當我翻開教學參考書時,每課的編排都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然后是把課文劃分成若干個部分,按部分講述課文內(nèi)容,每個部分的起止都寫得很清楚,再下來是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
小學和中學時代的那一幕幕情景又在眼前出現(xiàn)了,可是這次我得較一回真,測量一下我的智力,看看憑自己的努力,到底能不能完成對課文的分層。于是,我把課文反反復復地讀,結(jié)果,真的分出來了,段落大意也概括得與教學參考書上的差不多。
這時我想:我讀了這么長時間,才把課文分成了幾大部分,那學生要讀多久,才能把課文分成那幾部分呢?我做了一個測量,我讀現(xiàn)代文小說,一分鐘能讀200字左右;讀現(xiàn)代散文,一分鐘能讀160字左右;一篇3000字左右的課文,學生讀一遍,差不多就得一節(jié)課。
原來,讀完一遍課文居然需要這么長時間啊,更何況只讀一遍是很難將課文分出層次的。教師分得那么準確,十有八九是照著教學參考書念的,若叫他(她)不看教學參考書,把課文分出層次,可能也要花很多時間。正是教師沒有花這些時間,才導致了“學生學不會,教師不會教”。
人對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是從小到大,從具體到抽象的,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先從字詞句開始,然后到自然段。逐自然段的教學完成之后,才能到“篇”的教學,這一過程體現(xiàn)著由具體到抽象的提升。要把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必然是在對全文整體理解和熟知的條件下,進行抽象概括才會實現(xiàn),這是對課文整體理解的表現(xiàn)。所以,把課文分成若干個部分的教學,應該放在對課文逐字逐句、逐自然段的教學之后。學生只要深透地理解了字詞句和自然段,文章的主題和層次往往就會不言而喻(教師不教,學生都理解了)。
這種理論上的解釋,古今中外歷代先賢早有定論,但是在理解和運用上,沒有一段心路,很難達到理解深刻,很難得以脫俗。
語文教學方法研究,五彩紛呈,讓人目不暇接。本人追著教研之風跑了二十多年,嘗試了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但是所有的教法都只能解決教學中的某些問題,不能解決全部問題。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層出不窮,方法多得不可計數(shù),追逐這些“新方法”久了,疲勞之余,進行一番抽象歸納,最后,仿佛從門縫里窺見了語文教學的一斑:教師不要一開始就看教學參考書,要像學生一樣,反復地讀教材,直到讀懂學會,然后想想自己是怎么學的,就按照自己學習的過程去教學生。這時,你的教法就是最好的教法,因為它是最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法。
本欄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