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莉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翼,只有兩翼齊飛,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其語言的生動性、選材的典范性足以用來作為范例指導學生寫作。從閱讀教學中選擇寫作訓練的切入點,讓學生尋找文本的閃光點、閱讀的延伸點等,既能充分挖掘文本的資源價值,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讀寫結(jié)合的必要性
1.讀寫結(jié)合符合課標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yīng)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n標還指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惫P者認為,“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需要通過“寫”來展示。
2.讀寫結(jié)合符合教材的要求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在設(shè)計課后練習時也充分體現(xiàn)讀寫結(jié)合的元素,強調(diào)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的基礎(chǔ)上,充分挖掘文本的資源價值,選擇寫作參與點進行寫作訓練。以九年級教材為例,筆者認為主要有這三類:(1)想像類;(2)仿寫類;(3)議論類。想像類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練習4: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婦發(fā)現(xiàn)一位百萬富翁像于勒,他們會怎樣?試寫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仿寫類如《人生》一文的練習2: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勃蘭克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還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幾個形象的比喻,寫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議論類如《孔乙己》一文的練習4: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多種看法:有的說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有的說是冷酷無情的社會害了他,有的說歸咎于他的不爭氣……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3.讀寫結(jié)合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語文教育書簡》)讀和寫這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白x”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培養(yǎng)辯證的思想方法,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修養(yǎng),這一切,對于“寫”無疑是不可缺少的;“讀”可以幫助學生開拓視野,積累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文化素質(zhì);“讀”可以讓學生接觸許許多多的文章樣式和品種,它們能為“寫”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鑒,更何況有的文章就是在傳授寫作的原理和方法,告訴讀者寫作的規(guī)律和途徑。當然,“讀”也靠“寫”來促。在“寫”的過程,詞語的運用,篇章的結(jié)構(gòu),都會受到所讀文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有意識地從某一讀過的文章中尋求啟發(fā)和借鑒,然后去創(chuàng)造和寫作。著名作文教學專家丁有寬說:“讀寫結(jié)合,事半功倍,讀寫分離,兩敗俱傷。”短短的16個字就道出了讀寫結(jié)合的必要性。
二、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方式與方法
1.從學生的情感興趣點切入
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是一篇內(nèi)涵豐富、語言清新優(yōu)美的文章,作者懷著一種濃濃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就一個小小的咸鴨蛋咂摸出如此美妙的滋味。教完這篇課文,筆者就以這篇課文為藍本,布置學生進行小練筆,要求:(1)熟讀課文的精彩片段,借鑒《端午的鴨蛋》的寫作方法,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本地的一種小吃;(2)字里行間要流露出喜愛之情。學生很感興趣,又因為有課文作為范例,寫起來自然得心應(yīng)手,涌現(xiàn)出一些佳作。
如學生作品《廈門的芋包》:“廈門的小吃很多,我認為最有特色的應(yīng)該數(shù)芋包了。芋包差不多有一個小盤子大,它外穿一層紫色的小外衣,多么討人喜歡。芋包里面包有筍干、肉片和蔥等,芋包上還要放一些炸過的蔥頭,蔥香加上芋包淡淡的芋頭香,那香氣直勾人口水。吃芋包也有講究,要連皮帶餡一塊吃,單吃芋皮,太淡;單吃餡,太膩,所以要和著一塊吃,才是絕配。我曾在三明吃過那里的芋包,可吃了幾口,就不吃了,皮太硬,餡太咸。吃來吃去,還是廈門的芋包最香最好吃!”這則練筆顯然是受了汪曾祺筆風的影響,字里行間有類似《端午的鴨蛋》的筆法和情感。
2.從文本的空白點切入
“文本經(jīng)常存在著空白點,這些空白點發(fā)掘得巧妙,常能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讓學生在對文本‘二度創(chuàng)造中獲得意義生成”。(時劍波)中國古詩特別是唐詩宋詞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詩歌語言的凝練性決定了它具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極好教材。蘇軾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寫詩主要是形象思維,那么學生讀詩,自然就要學會將語言在頭腦中還原成或再造出特定畫面與人物形象的本領(lǐng)。作為教師,在古典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應(yīng)該放棄冗長的分析,不要把生動的課堂變成教者自身感受的外泄,而要處處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充分感受畫面形象,讓他們?nèi)ハ胂癞嬅?甚至再現(xiàn)畫面。如教學《商山早行》時,筆者就讓學生讀詩、品味,然后根據(jù)“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想象其中的畫面景物,而后寫出短文。如學生習作:“月亮高高地懸在天空,一聲聲雞鳴從客棧里傳出,格外清晰,響徹四周,已經(jīng)破舊不堪的板橋孤零零地架在兩端,杳無人跡,皎潔的月光照在板橋上,仿佛是一層厚厚的白霜。”
經(jīng)過訓練,我發(fā)覺學生不僅詩背得快,想象力也逐漸豐富,同時促進了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從文本的空白點切入不僅可以應(yīng)用于詩歌閱讀欣賞中,也可以落實在文章的讀寫訓練中。課本中許多文章的結(jié)局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原文的敘述、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延伸想象,合理推測故事發(fā)展的趨向,續(xù)寫其結(jié)局,讓學生在對文本的“二度創(chuàng)造”中深入理解精髓。當然,前提是合理延伸與適度拓展。
3.從“與文本人物對話”切入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彼鴥蓪雍x,第一,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主體間對話的過程;第二,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無論是閱讀還是教學,都是建立在以文本話題為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的。如九年級(上)小說單元中的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他們鮮明的個性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的命運也牽動著學生的心。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理解文化精髓,拓寬寫作思路,筆者讓學生自選小說單元中的一個人物,以“我想對說”為題進行課后練筆。學生或?qū)Ψ评辗驄D說,或?qū)﹂c土說,或?qū)τ诶照f,與文中人物真誠對話,抒寫心聲。學生對菲利普這樣說:“請給于勒一點溫暖,請不要再用那尖如刀的言辭,去傷害一個衣衫襤褸、內(nèi)心脆弱的人了?!睂﹂c土這樣說:“當闊別二十年后的你們再度重逢時,為何你的嘴唇動了動,卻硬是沒有吐出那三個你曾經(jīng)脫口而出的字,而是分明地叫道:‘老爺。你是想念他的,不是嗎?在你貧困的情況下你還帶一些干青豆給迅哥兒,這不正好說明了你對他的友誼并沒有褪色……”如果沒有深入閱讀文本,學生是無法進行這樣的對話。
實踐證明,在開放的“寫”中貼近課文,可以對文章作深層解讀,而這種解讀往往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愉悅、心靈的觸動與表達的沖動。讀寫結(jié)合確實能有效提高學生探究性閱讀、創(chuàng)造性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袁海林.統(tǒng)籌設(shè)置目標,讀寫雙向促進[J].中學語文教學,2008(8).
[2]時劍波.創(chuàng)意表達:讓文本閱讀與語言訓練同行[J].中學語文教學,2008(8).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九中
(責任編輯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