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江
摘要:文章考量了中國近代經濟思想演變對經濟發(fā)展軌跡的影響力,從洋務運動、改良維新運動以及辛亥革命一系列歷史事件出發(fā),分析了在近代中國不同時期這種影響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認為這種決定因素主要依托于統治階層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力量對比。即滿足民眾是思想具有影響力的基本條件;是否需要滿足統治者,則要視統治者力量強弱而定。
關鍵詞:思想演變;經濟發(fā)展;力量對比
中圖分類號:F0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09)10-0052-01
自1840年起,中國步入了經濟近代化的起步階段。而正在這個時候,西方國家的侵略壓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突破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思想,走上了不拘一格、積極探索的道路。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隨著封建社會走向末期而步入由盛轉衰的階段,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然而,自給自足經濟仍然占主導。與此同時,西方強國大肆走私鴉片以及小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不足以驚醒統治者與國人,雖然有少數有識之士提出向西方近代化學習謀求改革創(chuàng)新,但是不為人所認同。但是,隨著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敗,近代化的思想漸漸被人們接受,并慢慢步入正軌。接下來,筆者將深入闡述經濟思想演變對經濟發(fā)展軌跡的影響力以及影響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1經濟思想演變對經濟發(fā)展軌跡的影響過程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兩次大規(guī)模的大戰(zhàn)對封建王朝產生了巨大的觸動,以及戰(zhàn)爭之后的不平等條約加劇了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入侵。這時,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在國內漸漸傳播,同時統治者以及國人都在尋找一種救過圖存的方案,洋務派由于其思想符合這樣的大背景,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而漸漸成長起來并在政治舞臺上唱主角。
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在初期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在物質上去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建立海軍艦隊,進一步發(fā)展煤炭開采、鐵路運輸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yè),以圖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洋務運動中后期,由于軍工發(fā)展的需要,洋務派進一步提出的富民的思想,認為“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 尤為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在這里,筆者認為,首先,軍事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有民用工業(yè)來扶持、補充;其次,洋務派發(fā)現,軍事工業(yè)經歷一個階段發(fā)展之后,并沒有讓他們感受到他們預期的效果,于是總結歷史經驗,洋務派認為民富是強國之本。以上兩個原因促使洋務派將目光投向了民用工業(yè)。
但是,洋務運動的根本出發(fā)點始終是鞏固封建制度,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基于這一點,洋務運動從始至終都想著用資本主義經濟思想來鞏固封建主義,并不斷提防資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在面對資本主義思想時,洋務派的態(tài)度是相當尷尬的。于是不倫不類的洋務運動產物便出現了:如官督商辦、官營資本等。洋務派的最引以為豪的成果——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2經濟思想對經濟軌跡影響的總結
筆者發(fā)現,當統治階級的實力還較為強大、統治地位還較為穩(wěn)固的時候,既能夠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又得到人民大眾認可的思想才會對經濟發(fā)展的軌跡產生顯著影響,如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洋務派。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比如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以魏源等人為代表的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者和與洋務派同時存在的保守派就對經濟的影響甚微。而隨著封建統治階級力量不斷衰弱、統治地位日益動搖,一個經濟思想是否會對經濟發(fā)展產生的作用,民眾的認可與時代歷史的認可占絕對主導作用。只有脫離于統治階級的思想才有可能產生實際作用。就拿洋務運動失敗后改良派與維新派的思想來說,他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時的統治階級,這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在統治階級即將衰亡的時候,他們首先考慮的是不擇一切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生存。
3結論及啟示
在近代中國,經濟思想影響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依托于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力量對比。當統治階級處于強有力的時期,一種經濟思想是否會付諸實踐并得到顯著效果,一定既要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又要符合人民大眾的思想,即社會歷史的需求。那么,如果當這種思想符合人民大眾的需求,但是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的時候,這種經濟思想的實際作用有待商榷。而只有當統治階級衰弱之時,不必滿足統治者,只要滿足人民大眾利益的思想就能占據主流。
參考文獻:
[1] 陳勇勤.中國近代經濟史的主要線索[J].甘肅社會科學,2003,(1).
[2] 李光泉.張之洞經濟思想實踐與近代中國經濟發(fā)展[J].求索.2008,(1).
[3] 張霞.現代化浪潮的經濟思想回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