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勾踐滅吳》是《國語·越語上》的一篇散文,講的是春秋末越國國君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終于復(fù)國的故事。但我不寫他,而是寫與他相反的夫差先生。
說起夫差,讓我又想起了李存勖,此二君皆玩物喪志者之典范也,一個玩美人,一個玩伶人,只玩得廢寢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沖天之志都忘到九霄云外,最后只玩出個國破身亡的結(jié)局。
歷代君王中玩物喪志者數(shù)不勝數(shù),而普通人中玩物喪志者比比皆是。玩賭博的喪家財,喪人格;沉湎于脂粉的喪豪氣,喪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貪玩把功課丟了的??梢姟巴嫖铩笨梢允谷顺撩?沉迷而后“忘志”,“志喪”得久了,想再回頭怕也難了,實所謂“玩物喪志”。
可見“喪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喪志”呢?愛因斯坦曾說過:“拉琴于我思考有裨益?!边@哪里是“玩物喪志”?說“玩物得志”還差不多!怪哉,同為“玩物”結(jié)果怎么大不相同呢?
這得從“志”說起。這個“志”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某種目標;二是對待人生的正確態(tài)度。如夫差,李存勖之輩,在達到了某種目標之后,在外物的引誘下,就放棄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喪志”;而愛因斯坦則相反,他堅持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并靠著它不斷建立起新的奮斗目標,雖玩物,不喪志。可見,玩物只是外因,關(guān)鍵在于其“志”是否堅定純潔,志向堅定純潔,則玩物可以有助奮進,志向不堅定,則難免落得玩物喪志的下場。古今成敗之事,都不違反這個規(guī)律。
所以我們批判“玩物喪志”,不僅是要約束“玩物”,更重要的是堅定志向。有了堅定的志向,則無往不勝,一點小小的“玩物”又能奈我何?一句話,莫學(xué)夫差,不要因“玩物”而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