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愛華 李惠娥
摘要:布魯斯黑人音樂是美國黑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舒緩的節(jié)奏,低沉的音調(diào)形成了具有明顯特點的黑人音樂風格,并為黑人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文將從布魯斯音樂的兩個特點:音樂性及音樂的互文性展開,討論布魯斯音樂及黑人民族悲傷的歷史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黑人音樂;布魯斯;互文性;黑人民族
黑人音樂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重要部分,為美國黑人文化,美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曾作出過重大貢獻。美國黑人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幾個不同流派:一是靈歌。黑人靈歌屬于宗教音樂,產(chǎn)生于奴隸制時期。悲慘的生活使他們沒有自己應有的娛樂時間,他們只能將十分有限的時間用在教堂祈禱上,希望上帝能拯救自己,因此產(chǎn)生了黑人宗教音樂——靈歌。二是布魯斯。布魯斯產(chǎn)生于美國內(nèi)戰(zhàn)之后。由于不少被解放了的黑奴離開農(nóng)場和家鄉(xiāng)去做他們所不熟悉的工作,辛苦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資使他們感到痛苦,便即興編唱一些歌曲來表達自己的不幸,形成了最初的布魯斯。三是爵士樂。“爵士”是美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藝術(shù)形式。美國黑人音樂的成長是隨著美國黑人民族文化一起成長的,因此可以說它是美國黑人民族艱辛歷史的表達與記敘。下邊文章主要從黑人布魯斯音樂的幾個不同特點著手,探討黑人音樂與黑人民族悲傷的歷史之間的關系。
一、布魯斯——苦難中誕生的音樂
布魯斯(Blues) 音樂也被稱為“藍調(diào)”或“怨曲”,是一種黑人音樂,也是爵士樂的起源之一,它的歷史離不開美國黑人的販賣歷史。17世紀的黑人販賣使大量的非洲黑人淪為美國南方莊園的奴隸。他們做工歌和田間號子以及黑人宗教音樂——靈歌,這三種音樂形式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為布魯斯音樂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奴隸制度的廢除, 新的社會關系建立使黑人面臨著新的選擇,黑人便開始了大量遷徙活動,他們中的一部分開始進入了南方的城市。但城市中的生活并沒有他們曾想象的那么美好,因此生活在城市中的新黑人也需要用新的音樂表達自己新的憂傷。同時,吉他的流行對布魯斯音樂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之前黑人歌手中最流行的樂器是提琴和班卓琴,然而吉他卻是伴奏布魯斯最適宜的樂器,因為它幾乎具有人聲的特性,演奏者可利用琴弦滑音使音符走調(diào),讓吉他發(fā)出類似于人聲哭泣的音響,增加了悲傷的效果。
二、布魯斯——憂傷的音樂表達
布魯斯音樂是純屬于黑人民間音樂。在黑人看來,布魯斯就是布魯斯,是他們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因此無論從音樂的自律性還是從音樂的他律性上講都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傷悲的情感。
從音樂的自律性上講,首先模棱兩可的布魯斯音符就反映了黑人在白人社會中進退兩難的真實處境。其次,樂理上采取二拍子的切分節(jié)奏,形成了主要音符采用“憂郁”音節(jié)的形式特點,很容易讓人感受到音樂所流露出的憂傷。20世紀20年代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布魯斯音樂,音樂中包含了很多詩一樣的語言,并且不斷反復,然后以決定性的一行結(jié)束。旋律的進行以和弦為基礎,以I 、IV、V級的3個和弦為主要和弦,12小節(jié)為一模式反復。旋律中,將主調(diào)上的第3、5、7級音降半音,使人有著苦樂參半、多愁善感的感覺沖擊。
正是這樣的音樂特點,使布魯斯演唱者有了個人情感表白及抒發(fā)的機會。他們的愛與恨,哀與樂等可以通過布魯斯音樂而體現(xiàn)。著名布魯斯歌手布朗·麥克斯就曾說過:“我從不運用想象力寫曲子,布魯斯不是夢,是現(xiàn)實?!?的確如此,布魯斯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平民的音樂,是來自生活的音樂。從早期對黑人傷感、壓抑情緒的表達,到它開始步入流行音樂,對人類所共有的憂傷心情的表達;從早期對生活艱辛、命運不公、理想失落、愛情破滅等題材的表達,到后期滲入一些工業(yè)文明時代的情緒—孤寂的心靈、高節(jié)奏所產(chǎn)生的壓抑和對生活的無助等,布魯斯真實的反映了黑人對不公正的反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上的宣泄。憂郁與傷感是布魯斯永恒的主題。
三、布魯斯——悲傷的文學訴說
布魯斯融合了黑人勞動的歌聲、教堂的唱詞以及民間的幽默和智慧,既有獨特的音樂性,又有音樂的互文性。許多黑人作家早已敏銳意識到黑人音樂連通黑人文化與美國社會的介質(zhì)功能, 因此他們將布魯斯引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不僅穿插使用布魯斯音樂來渲染氣氛, 而且還直接將布魯斯的特點揉進作品中, 成為一種表達方法和敘事方法,從而使布魯斯音樂從形式到本質(zhì)上得到了升華, 弘揚了黑人的民族文化。其中以以艾立森、休斯及鮑德溫為代表的一批黑人作家最具典型性。
著名作家艾立森汲取了黑人音樂文化中的豐富營養(yǎng),并靈活地將它融入文學作品中。其代表作《看不見的人》中,作者通過多次渲染“布魯斯”來達到書寫黑人民族文化,重塑自我形象的效果,在他的筆下,黑人音樂已成為美國社會的貼切隱喻。在這部小說的前言中,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歌聲在主人公的腦海中反復縈繞, 淋漓盡致地傾訴出黑人難以言說的痛苦遭遇。阿姆斯特朗的歌曲像一首意味深長的主題曲, 預示著看不見的人因為皮膚黑所經(jīng)歷的不公遭遇,以及非洲裔美國黑人的雙重身份和雙重意識使他內(nèi)心所感到的痛苦與彷徨、孤獨與無助、希望與失望。
另一作家鮑德溫運用黑人土語和布魯斯藝術(shù)創(chuàng)作了《索尼的布魯斯》和《假如比爾街能夠講話》等一系列作品?!端髂岬牟剪斔埂钒l(fā)表于1957 年,作品主要通過搖滾樂、圣歌及布魯斯樂曲三種音樂的描述,揭示主人公性格特點。這部小說中,音樂既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媒介,又是發(fā)泄痛苦的渠道,更是溝通情感,喚起覺悟的手段。它既凸現(xiàn)了桑尼作為藝術(shù)家的良知和責任感,又突出了黑人覺醒的主題。
蘭斯頓·休斯是另一位開創(chuàng)了將黑人音樂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寫作手法運用于黑人詩歌中的詩人。創(chuàng)作于1923 年1月的成名之作《萎靡的布魯斯》為他贏得了第一個詩歌方面的獎勵。全詩共有35 行,描繪了一位布魯斯樂手在演奏布魯斯音樂中以及演奏之后的情形,表達了詩人對黑人文化深深的認同感和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黑人這一族群在美國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的不滿和抗爭。詩歌的標題本身就有著雙關含義,因為布魯斯既是黑人一種音樂形式,也可以指人們郁悶的、憂郁的、感傷的心情。到底是音樂使人變得萎靡、慵懶?還是生活使人郁悶、憂郁? 詩歌正是通過令人心傷的布魯斯音樂節(jié)奏和大量的黑人語言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 黑人的生活是令人郁悶的。而要改變這樣的生活出路就是改變黑人的不自信和自我輕視的現(xiàn)狀,樹立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音樂是美國黑人民間文化的主要藝術(shù)形式。對一個曾經(jīng)被剝奪了讀與寫權(quán)利的民族來說, 音樂是能夠?qū)⑺麄兺纯嘟?jīng)歷進行升華的最有效的藝術(shù)形式。作為黑人主要音樂的布魯斯在壓迫下產(chǎn)生,在黑人民族不斷發(fā)展中盛行,最終為美國黑人民族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學詳.拉爾夫·艾立森“音樂情結(jié)”解讀.外國文學,2008,6。
[2]楊新宇.永遠的布魯斯—評蘭斯頓·休斯的《萎靡的布魯斯》.讀與寫雜志(4),2007.5。
[3]習傳進.論貝克的布魯斯本土理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2003。
[4]白麗萍.苦難中產(chǎn)生的音樂—談美國黑人流行音樂的起源、發(fā)展及演變.藝術(shù)教育,2008 (3)。
注:陜西省教育廳項目資助項目編號:07JK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