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巴西全國的公立學校全部實行免費教育,但由于巴西貧富差距大,在邊遠和貧困地區(qū),因為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適齡兒童無法上學。為了讓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上學,巴西政府的一大舉措是實行家庭補助金計劃。為了讓發(fā)放給貧困學生的助學金真正用于教育,政府把助學金的發(fā)放與家庭補助金計劃捆綁在一起。規(guī)定人均月收入低于50雷亞爾(約合23美元)的赤貧家庭和月收入在50至100雷亞爾的貧困家庭,按人數不同領取每月15至95雷亞爾的現金補助。其中助學金一項有硬性規(guī)定,每個6至15歲的學生,到校率在85%以上,每月就能領取15雷亞爾的助學金。
巴西公立大學雖是免費,但由于競爭激烈,僅有少數幸運兒能如愿。貧困學生,尤其是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后代盡管在當地成績優(yōu)秀,但在全國統(tǒng)考中成績常常不理想。為了體現社會公平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2003年巴西政府作出規(guī)定,指定巴西利亞大學等5所公立大學為這些學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學名額。對有資格獲得保留名額的學生,也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必須來自月收入300雷亞爾以下的貧困家庭;1至8年級全在公立學校就讀;在當地成績特別優(yōu)秀。
據巴西統(tǒng)計局資料,“助學金計劃”實施以來,來自邊遠地區(qū),在大中城市滯留、流浪、乞討和做童工的兒童數量明顯減少,城市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和社會治安都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