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雄
摘 要:許多中學在落實“科研興教”“科研興校”思想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要把“科研興教”“科研興校”落在實處,必須變被動教科研為主動教科研,變教科研脫離教學為服務教學,變閉門造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變盲目攀高為從實際出發(fā)。
關鍵詞:教學研究意識;課題意識;從實際出發(fā);教科研服務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9-0014-03
近幾年來,很多中學貫徹“以科研為先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以科研促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zhì)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落實“科研興教”“科研興?!彼枷氲倪^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教學研究的現(xiàn)狀
1.教學觀念陳舊,視教學研究為畏途。
一些教師認為,現(xiàn)行的教學方式對他們來說是駕輕就熟,從事教學研究可能要冒風險,況且也不容易出成績;還不如按部就班、加班加點,成績能立竿見影,還容易得到領導和家長的認可。他們認為,在現(xiàn)在的大環(huán)境下,高考制度不改革,沒人敢以犧牲“升學率”為代價來進行教學改革。這些人的陳舊教學觀念嚴重地束縛了他們的手腳,他們寧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收獲微薄的希望,也不進行任何探索和改革。
2.教學理論薄弱,研究意識不強。
由于我國師范教育大多以學科為單位設置,存在著重視學科專業(yè)課程,輕視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課程的弊端,造成師范生知識和能力結構中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現(xiàn)狀。受過這種教育的教師自然把傳授學科專業(yè)知識作為己任,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科教學工作;教科研則被作為理論工作者的專職研究領域而不去涉獵?!敖虒W”和“科研”被人為地分成兩個領域。這就造成了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直接面對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的教師,不開展必要的教學研究,使得許多教學經(jīng)驗得不到及時總結而自生自滅;教學中多種多樣的問題得不到科學的解決,使得教學質(zhì)量提高緩慢。
3.缺乏科研方法,研究素質(zhì)低下。
多數(shù)教師普遍缺乏必要的教科研理論和方法。教科研活動被簡單地歸結為經(jīng)驗總結和論文寫作,似乎只要寫出一篇像樣的論文,就表明開展了教科研活動。其實教科研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課題研究。課題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為對象,以探索教學規(guī)律為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活動。即用教育理論去研究教育現(xiàn)象,探索未知規(guī)律。課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中學教師的課題研究,選題大多來自學科教學,能夠直接指導教學實踐,這是教師科研的優(yōu)勢和特點。但是由于教育理論和科研方法的缺乏,學科課題低層次重復現(xiàn)象嚴重,經(jīng)驗性、描述性的成果占大多數(shù)。
4.缺少必要的時間和空間。
中學教師開展教科研既有優(yōu)勢又有劣勢。他們的優(yōu)勢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直接面對教育主體,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的針對性比較強。他們的劣勢是,作為非專業(yè)研究者,存在著教學常規(guī)工作與教科研之間的矛盾問題。由于教師的常規(guī)教學工作占用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除去專業(yè)方面的學習外,教師每天用于業(yè)余學習的時間很少,投入到教科研工作的時間更少。造成教師知識面狹窄、科研信息不靈通,科研水平低下。除此之外,還有效率問題。教科研所研究的問題既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長遠的規(guī)律性的問題;既是簡單的教學問題,也往往涉及教學論、教育學、心理學等許多問題。進行這樣的課題研究,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工作量大且不能立竿見影。這就與常規(guī)教學的效果在短期內(nèi)就能看得見、摸得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改變現(xiàn)狀的策略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從下面幾方面入手。
1.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在新形勢下,對教師來說,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自身的教育觀念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更新原有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樹立終身教育觀念、主體教育觀念和發(fā)展教育觀念。只有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教師才能學到先進的教育理論,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才能形成強烈的研究意識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促成教師隊伍由“經(jīng)驗型”向“科研型”轉變。然而與教育發(fā)展相適應的觀念的形成,不是記住一些新觀念詞句就能達到的,它需要教師自己去研究、去體會、去探索。只有轉變了教育觀念,科研意識才會增強;科研意識的增強,反過來又會加速教育觀念的轉變,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更先進更科學的新觀念。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現(xiàn)代教學理論,并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
2.完善制度,營造氛圍。
在廣大教師對教科研有了明確認識以后,為使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夠持之以恒,必須建立并不斷完善一套科研工作制度。如①理論學習制度。確定理論學習時間,系統(tǒng)學習有關教科研的理論書籍。②課題落實制度。指導教師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選定研究課題,幫助他們制定實驗方案,搜集、整理、積累實驗材料,寫出實驗報告。③教科研成果交流制度。定期召開教科研成果匯報會議,交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體會、經(jīng)驗和成果。④教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對在課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表彰和獎勵。這些制度的建立,將會調(diào)動教師參加教科研的積極性,形成人人參加教科研的濃厚氛圍。
3.全員參與,點面結合。
中學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每天都經(jīng)歷著課堂上發(fā)生的一切,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和行為都可能蘊涵著一個研究課題。要做好教科研這篇大文章,必須改變以往“單兵作戰(zhàn)”“各自為戰(zhàn)”的做法,而采用“全員參與,點面結合”的策略,形成群體優(yōu)勢。然后再確定若干項重點課題,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并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課題的選擇堅持從“小處著眼,有能力去做、有潛力可挖”的原則。確定課題最重要的標準是:所選課題是不是來源于教學第一線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不是教學中存在的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切入點是否正確等等。
4.掌握方法,注重過程。
教育科學是一個由多種研究模式構成的學科,教育科學的研究并不是可以不遵守任何規(guī)矩、放開手腳、隨心所欲地搞研究。中學教師要想通過自己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就必須明確自己要選擇哪種研究方式或方法。
教學研究從不同角度可以劃分為四類,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行動研究。實際上學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學的“實驗室”或“研究室”,教師整日操勞其間,一方面進行常規(guī)的教學活動,一方面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活動,兩者互補,其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研究方法方面,應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其他研究方法為輔”為方向,并結合調(diào)查法、觀察法、案例法、比較法、歷史文獻法等進行研究。
在教科研形成群體規(guī)模后,應注重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調(diào)控。任何一項研究課題我們都想把它做好,取得預期的效果,但是失敗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應懼怕失敗。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明白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一項研究成功了,它告訴我們這樣的選題方向、研究方法、操作過程是正確的;反之,至少告訴自己和他人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促使我們找出失敗的原因,避免以后再走彎路。所以,對立項課題的要求應該是“注重過程,爭取成功,不怕失敗”。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在對立項課題進行階段評估或驗收結題時,更注重考察其研究過程。有些選題新穎,操作過程嚴密,原始材料翔實,只是在最終成果的表述上有欠缺的課題,應同樣予以肯定。
三、教科研實踐的警示與啟迪
中學教學研究的實踐告訴我們,要想真正把“科研興教”“科研興?!甭湓趯嵦?而不只是一面旗幟、一張招牌,使教科研真正為教學服務,首先必須完成以下四個轉變。
1.變“被動教科研”為“主動教科研”。
在自我意識中,不少教師沒有把教科研作為自己必要的工作內(nèi)容,有的人認為教科研是份外的追求,是一項軟任務,不能立竿見影,遠水解不了近渴。他們只是因為職稱評定對教科研做了要求,有了硬性規(guī)定,無奈之下,才臨時抱佛腳,突擊趕寫幾篇論文,但等職稱評定已過,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腦后。也有人認為中學教師充其量只是個教書匠,即使鼓勵他們搞教科研,又能搞出什么名堂?凡此種種,都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fā)展,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變。使教師認識到教科研是時代的召喚,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是教學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變“被動科研”為“主動科研”,使自己成為教科研的主人。
2.變“教科研脫離教學”為“教科研服務教學”。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但是以教學為中心并不排斥教科研。因為研究課題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來自于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實踐緊密相連。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教科研的對象和內(nèi)容。面對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必然會遇到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研究,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摸索出規(guī)律,之后,去解決教學中的矛盾和問題,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優(yōu)化教學工作。而把教科研與教學對立起來,不是教科研搞不好,就是教學被耽誤。
3.變“閉門造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有些教師認為,搞教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閉門造車,只要在書堆里學習一些理論、找一些問題,寫出論文就可以了。其實,中學教師進行教科研的優(yōu)勢在于親自參加教學實踐活動,離開了生動的教學實踐,即使有豐富的教學理論,也將會一事無成。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倫·柯特金認為,美國教育研究沒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脫離教育實際,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未能直接參與教育研究。他認為,只有教師成為教育研究的完全參與者,學校教育改革才能前進。由此看來,中學教師的優(yōu)勢就在于能夠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變“個人行為”為“全員參與”。
在中學,有不少教師在教科研方面孜孜以求,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即使在教科研荒蕪的年代,也不曾停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教科研不能只是個人行為,它應是全員參與的群體行為。一個人單兵作戰(zhàn),何時才能形成燎原之勢?出路在于以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為核心開展課題攻堅,搞規(guī)模教科研,以群體促進個人,以個人帶動群體。改變個體“作坊”式的研究狀態(tài),既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又利用個人特長。
這四個轉變完成之后,教科研工作才會步入正規(guī),才會走上快車道。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