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璟
〔關鍵詞〕 新課改;集體備課;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 G7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11—01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集體備課制度得到了廣泛的推行,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在集體備課過程中,一些課題經(jīng)過討論往往會得到理性的升華,獲得的理論又將被用于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教學、科研一起向前發(fā)展,這是一條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途徑,真正達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但是,從實踐過程來看,由于一些學校的集體備課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師對集體備課的認識不足,導致大多數(shù)集體備課只是流于形式,甚至走入了“統(tǒng)一教案”的誤區(qū)。
強調(diào)“共性”,忽視教師的“個性”
備課是展現(xiàn)教師教學藝術的序幕,集體備課是在充分醞釀、日趨完善的集體智慧基礎上,發(fā)揮教師個人潛能,在“二次”備課中顯現(xiàn)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但不能讓集體備課替代教師個人備課,更不能使課堂教學形成統(tǒng)一模式。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讓教師就某一教學內(nèi)容進行討論與研究,發(fā)揮集體的智慧,以期在思維的碰撞中產(chǎn)生火花,幫助教師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但是教學設計還需要執(zhí)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歸納、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學情。
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應該鼓勵教師寫個性化教案。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靈活選擇,體現(xiàn)個性特色。在組內(nèi)集體交流后,提倡進行整合與塊狀設計。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間,便于執(zhí)教教師作個性化的修改。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其他教師不必要的機械重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鉆研、反思、改進。這個“空白”之處為教師提供了思考空間,使集體的智慧得以升華,使教師的個性得以張揚。
重視“集中”,忽視平時的“交流”
有的學校非常重視集體備課的規(guī)范,如形成了“四定”原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員、固定備課內(nèi)容等。每次集體備課先擬訂討論問題,安排好備課內(nèi)容和中心發(fā)言人,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shù)。這樣,確實使每次集體備課都具有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但是,在集體交流中設立了主講人,無形中就設定了最好的、權(quán)威的人選,讓大部分人成了聽眾,而不是平等的參與者、爭辯者、商榷者。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集體備課要側(cè)重于組內(nèi)的交流與討論,在爭辯中“思維碰撞思維”、“智慧點燃智慧”、“情感溝通情感”,最終擇取較好的觀點。
備課形式的固定可讓教師把集體備課作為一種習慣,但是若要更好地發(fā)揮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就應該放開備課形式。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獲取教科研信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把這些帶到備課組。如果只靠集中固定的幾個課時,是很難把問題真正解決的。教師要在教學閑暇之余,共同研究討論,確定重、難點,把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或感受講述出來,這樣問題就可以及時得到反饋。集體備課需要的是“集中”,更需要平時的交流,應該說“形散神聚”的形式是集體備課的理想狀態(tài)。
注重“課前”,忽視課后的“反思”
摸準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集體備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確立教學重、難點,合理劃分課時,使課堂教學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才能為集體備課打好基礎。如果說課前的精心準備能保證上好一堂課,那課后的教學反思能幫助教師一輩子上好課,然而這一點常常被忽視。課后教師認真反思,汲取教訓,捕捉課堂教學中的感悟,這些其實也是在備課。教師將教學感受記錄下來,這是最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既可以及時糾正錯誤,傳播經(jīng)驗,也可以為下一年備課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備課與研究能力。反思的內(nèi)容可以寫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優(yōu)缺點,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過程,學生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解決的辦法等,從而使教學經(jīng)驗日趨豐富,觸發(fā)靈感,輕松走入教研領域。
新課程提倡教師是研究者,要求教師會反思,常反思,善于反思。提倡教師一課一反思,記錄課堂發(fā)生的事件,捕捉教學細微之處。每次集體備課時首先交流教后感,必要時請有關專家解難釋疑。集體備課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反思的平臺,這種平等、民主的氛圍,促使其不斷反思、矯正自己的教學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