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云
所謂“名師研究”就是向優(yōu)秀教師學習,研究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模式、技巧等,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吸取他人精華,不斷地錘煉自己,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教師在學習了優(yōu)秀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后,對自己的教學技巧逐步加以完善。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策略進行再思考,以形成高于自己原有特色的教學風格。所謂“名師”即指國內學科教學領域功成名就的教師,如中學語文學科界的于漪、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余映潮等,也可以指一定領域內(如所在學校)能起引領作用的教師。
“名師跟蹤”的教研方式有很多種,可以觀摩名師的現場教學或教學錄像;可以收藏名師特別經典的論述或案例,以做長時間的揣摩、感悟、品味;可以收集某位或某些名師的各類作品,進行閱讀與探究;可以摘抄名師的名言、名師精彩的教學片段,縮寫著名案例的主體內容;可以對某位名師進行長時間的跟蹤研究,多角度地感受其教學思想與教學特色……歸結起來,名師研究的理念就是借助最優(yōu)秀的教師資源進行“廣泛研究,多方吸納,整和提煉,發(fā)展自己。”“名師跟蹤研究”的教研方式對教師專業(yè)成長起到了促進、推動的作用。
一、“名師研究”實現了教師之間的“合力效應”
許多專家建議開展教師與教學專家之間的直接對話,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教學問題共商,以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觀摩名師的現場教學,加以學習切磋,可以促進學科知識的提高。還能對教學中的難點、重點進行準確把握,有利于對教學困惑點的解決;也可以通過網絡、通訊等方式,實現與同校、外校名師間的交流,大家互通信息,共同探索,充分發(fā)揮了“合力效應”。對于九年級上冊語文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的教學難點的解決一直是多方實踐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瀏覽名師余映潮的專門網站——語文潮,借鑒余映潮輕松巧妙地落實此篇論文的論證方式這一教學難點,用于指導課堂實踐,使教師獨自一人雖百思卻不得其解的問題得以輕松解決。這種利用普通教師與名師之間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探索。發(fā)揮了教師間的“合力效應”,更容易使教師得到跨越式成長。
二、“名師研究”促進了學科教學的知識振動
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結晶。人們?yōu)榱诉m應客觀世界的不斷變化,必須隨時地、不間斷地進行知識提煉、知識更新、知識傳遞、知識實踐等主動行為。任何人的知識結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必然在若干方面存在缺陷。彌補這一缺陷的有效途徑。就是跟有關專家進行知識的交流與研究。針對初中文言文朗讀教學普通教師普遍感到的知識困擾,如怎樣讀出文言字詞所蘊涵的情節(jié)突變的意味。第四屆新課程改革研討活動特意邀請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湖北省荊州市教研室資深教研員余映潮老師為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現場做課《狼》一文。余映潮老師緊緊抓住一些文言副詞如“乃”、“而”等做足朗讀意味的豐富內涵的指導,使聽課老師在朗讀知識的指導這方面受到深深的震動。課后,余映潮老師還做了有關朗讀指導知識的講座,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促進了朗讀教學的知識振動。
教師專業(yè)成長最快的途徑就是要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資源。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師在對某一教學知識點存在困惑時,觀摩專家名師相應的課堂和相關講座,教師的教學行為、狀態(tài)、習慣以及教學品質、水平和境界提高最快。
三、“名師研究”引發(fā)了教師互相的信息共振
人們的智力開發(fā)要靠信息去觸發(fā)。只有在大量的、高檔的信息傳遞場中。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獲得形成、發(fā)展和充分開發(fā)。而少量的、低檔的信息,只能使人的智能和創(chuàng)造力被動地適應客觀世界。并且長期停留在可憐的低水平上。在學科相互滲透、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時代要求教師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走進名師云集的“廣闊天地”。如一些教師不拘泥于封閉的教育觀,他們運用網絡資源,建立博客、學科網站、教研組網站、個人網站,把個人對某些名師的研究體會和教學資源與同行分享交流。如語文軒網http://www.yuwen888.com里就廣泛收錄了全國各地初中語文學科省優(yōu)質課一等獎獲得者這一類名師的課堂實錄、教學視頻、說課等教學資料以及他們對教學資料的分析與研究,這為廣大普通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供了大量的高檔的信息,為其走進名師云集的“廣闊天地”提供了便利,促進了教師互相的信息共振。類似的可以為普通教師研究名師提供信息的渠道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語文搜http://www.souyuwen.com、語文潮http://www.yuwenchao.com等。此外,有些名師還通過各種形式把自己成長過程中對某些名師的研究體會與其他老師分享,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如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曾對其前輩胡明道老師的教學藝術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通過講座的形式進行推廣。他不僅有研究胡老師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于漪、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的專題目錄卡片,有對張建華、章熊、黎見明、洪鎮(zhèn)濤、徐振維、陳鐘梁、蔣澄清等名師的研究記錄。這些研究成果不但在早期為余映潮老師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而且當后來余老師通過網絡將其公諸于眾時,又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其他教師的成長與進步。
“名師研究”是一種共同研究、共同享受的途徑。教師通過這種信息交流的途徑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學習吸收。即使是一個聰明的天才,如果長期生活在不通信息的封閉環(huán)境里。就會蛻變成一個愚笨的庸才。同樣,一個原本很優(yōu)秀的教師,如果有一段時間不出去聽他人的課、講座等,尤其是沒有去向代表教學“前沿”的一些名師學習的話,他的教學模式和風格就會停滯不前。也必然不能使自己在信息共振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四、“名師研究”激起了師生之間的思維共振
思維共振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手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雙方認知基礎、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等方面步調基本一致,在同一平面進行互相交流,創(chuàng)設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情境,產生互動狀態(tài)的現象。能否產生思維共振,使教和學在方法上取得一致,是我們每位教師都值得深思的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聰明才智,優(yōu)化教學過程,達到教與學共振的最佳效果,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專家認為,教師間通過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可以彌補個人意見的不足,尤其可以借鑒某些名師對相關教學問題的思考。產生“思維共振”,進而將產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集中于教學的設計中來,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富有成效的教學效果。例如,如何在語文教學的公開課課堂中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強烈而和諧的思維共振,這是個極具開發(fā)空間的課題,這里至少涉及到共振之源的開發(fā)、共振之始的啟動、共振進程的加速等環(huán)節(jié)。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對學生的關注,具
體到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問題,涉及到教學目標與引導學生學習過程的設定和問題的設計以及課堂生成等。課堂中的問題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策動力。是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橋梁。教學的過程就是要不斷切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斷縮短學生現有發(fā)展水平與達到目標之間的距離,從而拓展學生心智、品質最近發(fā)展區(qū)。例如,在設計《范進中舉》公開課的教學設計之前反復揣摩幾個名師的課堂實錄,巧妙地設計了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了一堂《范進中舉》公開課。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為了落實本課的重點“以諷刺手法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而三易教學設計,最后以一個“范進瘋的是外在,內心是無比清醒的”這樣的總體框架串起整堂課,最大程度地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激起教師與學生的思維共振?!懊麕熝芯俊钡慕萄行问綔贤私虒W中教師之間的教和學生的學,使教與學在方法上取得一致。
五、“名師研究”促進了普通教師的心理成熟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而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是可以互相傳遞的,心理共振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狀態(tài)的迅速傳遞。教師除了要自己精心鍛煉、培養(yǎng)健康心理以外,還應當重視相互之間的心理交流,充分吸取別人尤其是名師積極向上、樂觀豁達、敢闖敢干的心理素質,使自己經常保持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開拓的心理狀態(tài)。尤其是新教師,他從單一的學科學習畢業(yè),到了學校從事復雜瑣碎的教學,心理難免會有點兒無所適從。例如,現在承擔公開課任務的大多是年輕教師。當他們接受任務后,備課前的擔心和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反?,F象在所難免。這時,如果他們能對某些名師進行長時間的跟蹤研究,多角度地感受其教學思想,多方面地了解名師成長過程中曾有過的稚嫩和忐忑,這必然能使他們緊張的心情得以放松,必將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設計教學之前以及執(zhí)教過程中,如果能得到名師指點或受到名師研究的影響,教師的自信心自然會提高很多,更有利于專業(yè)的成長。蒼南教師林慧君自從結識全國名師干國祥之后,她潛心致力于借鑒名師干國祥的課,受到干老師的點撥和啟發(fā)后,上課的底氣更足,教態(tài)更從容。在這種良好且漸趨成熟的心理狀態(tài)中,專業(yè)成長速度加快許多。她反復研磨自己的校級、縣級、市級公開課,不久便以其精巧的教學設計、較為豐厚的學科素養(yǎng)、扎實的教學基本功以及成熟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為同行所稱道,實現了超速度的發(fā)展。
當然,“名師研究”不是“名師模仿”,那太淺白了,那樣做僅僅只能學到一點點“藝”。名師研究貴在深入,貴在品味,貴在提煉。在名師的風采展示課后很多教師會用名師的課件在自己執(zhí)教班級試教,結果發(fā)現效果并不好。“名師研究”不等于“全盤照收”,更不能“拿著名師的教案去上課”,而應當結合實際的教情與學情對名師的優(yōu)秀教案或者優(yōu)質課重新進行組織、整合與創(chuàng)新,借鑒吸收名師的養(yǎng)分,融入自己個人的智慧與獨到的見解,達到“借智補智,借力使力”的目的。名師研究是教師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教師千萬不能“癡迷”于模仿,那樣會導致思維“僵化”,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說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了。更何況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設計是他們長期研究教學的成長背景的積淀,是無法“模仿”的,正如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曾經對他的學生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p>
向名師學習要善于辨別,要把握科學辨證的方法。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陷入“邯鄲學步”的怪圈。教學活動是一個受教師個人特點影響很大的活動。每個教師都有自身獨特的地方,這就是教師資源,是每個教師區(qū)別于其他人的個人風格。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教學風格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知道哪些名師的教學亮點是自己擅長的,而哪些則相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學習借鑒名師研究成果的同時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吸收。
(責任編輯:符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