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佳
1921年,愛因斯坦因發(fā)現(xiàn)“光電效應定律”而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名聲大振,各種榮譽和待遇紛至沓來,他卻依然保持當年學生時代簡樸的生活方式。他一度受邀到荷蘭萊頓大學執(zhí)教,學校要給他許多高規(guī)格的待遇,他卻婉言謝絕,說“只要有牛奶、餅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張床、一張寫字臺和一把椅子就行了”。學校當然滿足他的全部“奢求”,他高興地喊道:“有了這些東西,我還需要什么?什么都不需要了!”
后來為躲避法西斯迫害,愛因斯坦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萬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么多錢?能否少給一點?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財產(chǎn)都是人生的絆腳石,惟有簡單的生活,才是給我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直到1955年4月生命的最后一刻,愛因斯坦都不改初衷、固守“簡單”。他的遺言是:不發(fā)訃告、不搞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
一次有人問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怎樣才能完成一尊優(yōu)秀的雕像,他脫口道:“很簡單啊,將你眼前大理石上不需要的地方統(tǒng)統(tǒng)砍去就行了!”這話聽來的確既“簡單”又詼諧,細想之卻不無道理?!皩⒉恍枰牡胤浇y(tǒng)統(tǒng)砍去”,正是完成一尊雕塑作品的全過程。羅丹之言既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諦,也是人生藝術的要義。俗話云:“家有黃金數(shù)噸,吃飯不過三頓;家有豪宅千間,睡覺不過一間”,生活中多余的東西確實太多——包括物質(zhì)的和心理的,諸如多余的衣物、多余的食物,多余的應酬、多余的客套,多余的名分、多余的欲望等等,猶如一個旅游者帶著太多太重的行囊上路,怎么能輕松自如地欣賞風景呢?
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兼創(chuàng)辦人史蒂夫·保羅·喬布斯,27歲就事業(yè)有成,躋身億萬富翁行列,那一年有位著名攝影師給他拍照片,發(fā)現(xiàn)其家居極為簡單,不免大為驚訝。喬布斯淡然道:“我所需要的也就是一杯茶、一掌燈和一個音樂播放器而已?!碧O果公司的最簡設計就源于其掌門人這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喬布斯讓我想起有“奶茶”之稱的臺灣影視歌三棲明星劉若英,也奉行簡單的生活方式。她在衣食住行中都崇尚簡單自然,舒服即可。她的睡衣已經(jīng)穿了很多年,因為合身一直不舍得扔掉,一部手機也用了好幾年,她說:“既然沒壞,何必換新的呢?”
《菜根譚》云:簡簡單單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此言堪稱千真萬確、充滿哲思。人生就是時間隧道中的匆匆過客,多余的東西不僅占用你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還會使你身心俱憊、失去自我,既破壞了生命的質(zhì)量,也削弱了人生的價值。作家都深諳撥冗除雜、刪繁就簡的道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丟掉一切多余的負擔吧,像智者那樣追求簡單的生活,那才是可貴可愛、真實美麗的人生!
黃金順摘自《太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