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加
【導言】
《河的第三岸》的作者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生于1908年,從小就對語言和大自然有濃厚興趣。他曾在軍隊擔任軍醫(yī),1934年進入巴西外交部工作,業(yè)余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1956年他出版短篇小說集《舞蹈團》和長篇小說《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引起轟動,隨后被譯成多國文字,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1967年11月16日,羅薩當選為巴西文學院院士。三天之后,他因心臟病突發(fā)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逝世。
【原文】
河的第三岸
(巴西)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率的人。在我的印象中,是母親在掌管著我們家。
有一天,發(fā)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訂購了一條船。
父親對船要求很嚴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母親牢騷滿腹,父親什么也沒有說。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并沒有顯出什么特別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么就要出門。母親臉色蒼白,說:“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遠別回來?!?/p>
父親再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附近的一條河里劃來劃去,漂來漂去。家里每個人都嚇壞了。從未發(fā)生過,也不可能發(fā)生的事現(xiàn)在卻發(fā)生了。
每個人都猜想父親瘋了。母親覺得受了羞辱,但她幾乎什么都不講,盡力保持著鎮(zhèn)靜。
從河上經過的人和住在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有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像一條被遺棄的船,毫無目的地在河上孤獨漂流。人們一致認為,對于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那條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父親離家的頭一天,全家人在河灘上燃起篝火,對天祈禱,朝他呼喊。我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想為他多做點兒什么。
第二天,我?guī)е粔K玉米餅、一串香蕉和一些紅糖來到河邊,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終于,我看見了那條小船,父親坐在船板上。他看見了我,卻不向我劃過來,也沒做任何手勢。我把食物遠遠地拿給他看,然后放在小石穴里。從此以后,我天天這樣。
后來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全家來到河邊。姐姐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著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xiàn)。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
后來,姐姐和姐夫遠遠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時代在不知不覺中變了。母親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我一個人留了下來。
我從未考慮過結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在河上孤獨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盡管他從未告訴我為什么要這樣做,不管怎么樣,我都不會責怪父親。
我的頭發(fā)漸漸地灰白了,越來越愛談論疾病和死亡。他呢,為什么要這樣?還是沒有答案。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內積水過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著,等待著。終于,他在遠方出現(xiàn)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地指天發(fā)誓,盡可能大聲地叫著:
“爸爸,你在河上漂得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xiàn)在,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
我突然渾身戰(zhàn)栗起來。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fā)直豎,發(fā)瘋似的跑開了,因為他像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
極度恐懼給我?guī)硪环N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
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內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在我臨死的時候,我將要別人把我裝在一只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賞析】
讀這個情節(jié)有點荒誕的小說,你或許會略感沉重,或許會在心里試著揣摩,如果把這個永不上岸的“父親”放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家庭里,他都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幾乎沒有任何征兆,也幾乎找不到任何理由,“父親”便突然離開陸地,開始在船上生活?!案赣H”的這種選擇顯然代表了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人生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赡苋藗冋J為“父親”是一直待在船上沒有上岸,但在他的心中,他肯定早已經登上了河的第三岸。這岸即“父親”所追求的一個理想,雖然這個理想并不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的理想同樣并不為人們所認可。但他們未必都有這個小說中的“父親”那種不可阻擋的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在被否定后依然執(zhí)著的勇氣。小說中的“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的普通家庭婦女,她無法理解“父親”。面對“父親”的行動,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面,永遠別回來”。“父親”始終無法被人理解,最后連唯一的希望——他的兒子——頭發(fā)灰白的“我”,也“害怕極了,毛發(fā)直豎,發(fā)瘋似的跑開了”。
讀完《河的第三岸》,我想到了幾個與之類似的文藝作品。如加繆的小說《鼠疫》、卡爾維諾的小說《樹上的男爵》以及電影《海上鋼琴師》?!妒笠摺诽摌嬃艘蝗洪L期與外界隔絕的人的生活,主人公里厄醫(yī)生面對荒謬的世界,一直在不懈地掙扎和斗爭;在《樹上的男爵》中,卡爾維諾虛構了一個人在樹上的一生,主人公柯希莫在樹上成長、戀愛、讀書……雖然最終在孤獨中死去,卻比許多人更有意義地走完了一生;在電影《海上鋼琴師》中,一個名叫1900的人一生都生活在一艘船上,從來沒有踏上陸地。在影片中,當1900站在舷梯上,思考他到底要不要走向陸地后,他的選擇是瀟灑地把禮帽扔向大海,又回到了船上。
掩卷沉思,我情不自禁地想向“父親”的勇氣致敬。我想到了三毛、海子以及凡?高。他們堅持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在某一個時期都難以被人們所理解。但最終,他們還是贏得了大家普遍的認可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