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宏
【摘 要】 “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于高校財務管理活動中。本文對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原因以及產生的消極影響進行分析,提出控制信息不對稱的五點具體措施,以期加強高校財務管理信息溝通與交流,將財務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控制在可容忍程度內。
【關鍵詞】 高校財務管理; 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 道德風險
一、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信息傳遞過程
一般而言,高校財務管理系統主要由校經濟政策決策層、財務管理職能部門和學校經濟運作部門以及教職員工幾個層次組成。整個財務管理的信息系統,就是由縱向各層次之間與橫向各部門之間縱橫交錯的信息收集、反饋和發(fā)布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的信息流系統。如圖1所示。
高校財務部門作為學校經濟管理的綜合機構,參與學校的各項經濟管理工作,負責對學校各類經濟活動實施管理、核算和監(jiān)督,為學校的各項決策提供經濟和財務運作的數據分析和咨詢意見。因此,財務部門有關管理信息的發(fā)布與收集顯得尤為重要,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高校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并非封閉的自我運行的系統,而是與外部具有密切聯系的開放系統。其外部信息傳遞和交流的主體主要是政府的教育、財政、物價、稅務、審計等主管部門以及接受教育的學習者等。
二、信息不對稱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表現
(一)信息不對稱在高校財務管理中的主要表現
1.財務管理信息傳遞渠道不暢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橫向縱向之間信息溝通渠道有寬有窄,一旦出現溝通瓶頸,就會影響學校整體財務管理信息傳遞渠道的暢通和循環(huán)。例如,財政專項資金通常由學校特定職能部門統籌管理,若職能部門未將某些預算項目及時層層分解下達到具體執(zhí)行人員,就會造成當年計劃完成的專項預算不能當年完成,影響學校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與效果,也影響學校的事業(yè)完成進度。再如,有些職能部門負責以學校名義簽訂經濟合同后,如果不及時將信息流轉到財務部門,就有可能因未按合同規(guī)定的進度付款或未按合同履約而造成學校利益的損失。
2.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信息流失
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存在著有意或無意的信息流失。主要表現是一些經濟運行一線人員不能及時、正確判斷信息是否需要傳遞或報告,往往會形成信息流失。例如,學校的院系等教學部門在為學生提供一些非學歷教育培訓時,經辦人員往往不知道其收費標準需要報經財務部門乃至政府物價管理部門的審批或主觀疏忽等原因,容易自主確定收費標準而未與財務部門溝通,從而造成違規(guī)收費問題。另外,財務管理職能部門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將財務管理的政策信息、預算執(zhí)行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告知學校經濟運行部門,也極有可能會造成經濟運行部門的管理偏差。
3.信息歸集及披露中的信息失真
信息歸集及披露中的信息失真主要有三種情況:
(1)因專業(yè)勝任能力不夠而誤解或誤傳信息。處在財務管理信息收集第一道關口的會計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其專業(yè)勝任能力的局限,可能未將應層層上報的財務管理信息及時上報,最終造成信息的滯留而喪失其有用性;也有可能將信息進行錯誤歸集、整理并將有偏差的信息在校內、外披露。久而久之,再加上崗位輪換與調整,很可能形成一些誰也說不清楚某事的現象,影響到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2)因自我利益權衡而故意隱瞞信息。處在利潤中心或成本費用中心的一線人員,可能出于部門或個人利益的考慮,年末結賬前不及時辦理有關成本費用的支付和報銷手續(xù),如果金額較大,就會致使學校的財務報告信息失真。有些部門預算做得不仔細,原因主要在于這些部門負責人不想用自己編制的詳細預算來約束自己。預算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學校以預算管理為抓手的財務管理也就達不到其原定的目標了。
(3)因責任心不強而忽視一些重要的信息。由于有關人員責任心不強,對一些重要信息視而不見,或者未引起高度重視,信息傳遞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大化小,小化無”的信息失真問題。
(二)高校財務管理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分布層面
高校財務管理信息傳遞渠道不暢、信息流失、信息失真等信息不對稱現象歸納起來,基本分布在三個層面:
1.各院系、支持服務職能部門與學校財務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院系、支持服務職能部門對本部門的經濟運行、收支成本方面的信息掌握比財務管理部門更詳實、更及時,而財務管理職能部門對全局(或全校)和外部的信息掌握得更全面,擁有更多的財經政策、財務管理方面的信息。
2.各院系、職能部門內部的信息不對稱
各院系、行政管理部門領導之間、領導與科室負責人之間、教職員工之間等所擁有的財務管理信息類別和數量都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院系、行政管理部門領導之間、領導與科室負責人之間、教職員工之間等所擁有的財務管理信息類別和數量都存在著差異;第二個方面是財務管理部門內部同樣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財務管理部門要實施具體的財務管理和服務功能,必然在具體工作中有各自的側重點,從而在信息占有上也會有所差異。財務管理職能部門負責人、各科室負責人、會計人員之間的信息傳遞如果不暢通,也會形成財務管理信息不對稱。實際上,財務管理科室負責人處在財務管理一線,他們擁有著財務管理豐富的信息資源,占有信息優(yōu)勢。
3.校務領導層與各院系、職能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各院系、職能部門擁有的本部門的經濟運行與財務管理信息明顯比校領導層要快、要多、要細、要完整,而校務領導層擁有的經濟運行與財務管理信息更宏觀、具有全局性。
三、信息不對稱對高校財務管理的消極影響
信息不對稱既然普遍存在于財務管理之中,必然會對財務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產生消極影響。
(一)減少了財務管理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由于財務管理活動中較多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財務管理職能部門、學校經濟決策層在制定財務管理政策的過程中并不能擁有完整和充分的信息,導致所制定的財務管理政策其針對性、可行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降低了財務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由于具體部門和工作人員對財務管理政策的理解上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各層面的信息交流也有可能出現流失、失真,在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和在管理過程中具體問題的看法上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因而可能會產生執(zhí)行遲緩或變形等情況。同時,財務管理信息收集與反饋的流失與偏差,也會使財務管理職能部門對財務管理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的了解出現不完全或偏差,最終導致整個財務管理活動的低效率與低質量。
(三)造成學校經濟資源的浪費
在高校經濟管理過程中,財務管理信息已成為學校經濟資源配置的重要基礎。由于信息不對稱,使得學校經濟資源使用的效益、效果情況“失真”,不可避免地會誤導學校的經濟資源配置,破壞獎優(yōu)懲劣的績效考評機制,造成學校經濟資源的部分浪費與損失。
四、財務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成因
財務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既有其普遍的原因,也有其基于財務管理本身的特殊性原因。一般而言,社會分工和專業(yè)化、獲取信息的成本差異以及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差異都會產生信息的不對稱,這些原因表現在具體的財務管理活動中又有其相應的特殊性。
(一)財務管理從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局限性
財務管理人員偏重于會計核算及財務分析,不熟悉學校和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即便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專家,如高校的領導層、財務處長、審計處長等相對而言擁有財務管理方面更多的信息優(yōu)勢,然而卻不可能對整個高校各個部門各個經濟運行活動的合法合規(guī)性、效率效果性等信息了若指掌。再如一個優(yōu)秀的財務管理人員可能在會計專業(yè)領域里是專家,但他(她)無法對學校里教學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經濟運行的各方面都熟悉精通。實際上,財務管理從業(yè)人員一般局限于會計專業(yè),而很少有其他專業(yè)和崗位轉入的,由此形成的財務管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是客觀存在而且不可避免的。
(二)信息獲取的成本性
財務管理信息的獲取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不僅僅表現為貨幣形式,還表現為由于獲取信息而花費的時間、人力、物力甚至機會成本等。在學校財務管理活動中,各層次要想獲得更加完全的信息必須要支付相應的成本,但由于各自成本支付上的差異,會導致信息獲取上的不對稱。
(三)不同的財務管理活動參與主體獲取信息能力的差異性
不同的財務管理活動參與主體獲取信息能力的差異性導致獲取信息的主體之間能力差異,其客觀的因素方面包括獲取信息的主體所處的管理層次、所擁有的資源的豐沛程度;主觀因素則包括管理人員的教育程度、溝通能力、搜集信息和甄別信息的能力等。
(四)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由于學校存在著各個管理層次目標的沖突、管理人員與具體經濟運行人員之間的目標沖突以及部門分目標和學??傮w目標之間的沖突,各層次、各部門對于實現自身目標所需要的信息在需求上各有差異,再加上資源的有限性,在搜集、整理和傳遞信息時必然會有所取舍。不是利用信息優(yōu)勢隱瞞信息以獲取額外利益的逆向選擇,就是利用信息優(yōu)勢故意采取隱蔽行動而使學校利益受損的道德風險。
五、對財務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控制
加強高校財務管理信息溝通與交流和降低財務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應將財務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控制在可容忍程度內。
(一)增強財務管理活動參與人員的信息交流意識與獲取信息的能力
高校的財務管理活動與信息傳遞和交流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學校財務管理信息流的各層次各主體充分認識高校財務管理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的具體表現、影響和具體成因,并認真研究對策,增強信息溝通、交流的意識,采取切實措施,降低、限制其不利影響。
在財務管理活動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財務管理人員和財務管理主體獲取最新信息的意識、掌握和使用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和甄別信息的能力等。學校需要采取相關的教育和培訓措施提高管理人員和財務管理主體的專業(yè)勝任能力以及獲取相關財務管理信息的能力。
(二)下移財務管理中心,暢通信息傳遞渠道
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學校、院系經濟運行職能部門兩級財務管理模式,逐步使財務管理重心下移,分類確立學校的利潤中心和費用控制中心,以預算管理為核心,以績效考核評價為抓手,使院系及職能部門成為財務管理的主體,形成各部門負責人與學校領導共同當家理財的局面。同時配合以有針對性的績效考評,以促進財務管理信息傳遞渠道的暢通。
(三)建立和完善信息傳遞與溝通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有效的信息激勵和約束機制就是要激勵積極主動的信息歸集與傳遞活動,懲戒信息傳遞、溝通、披露不及時、不全面或失真的行為。學校在梳理出財務管理信息傳遞與流動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與關鍵點后,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制定校內財務管理信息的強制性披露內容和傳遞時間等規(guī)定,制定校內財務管理信息披露的績效考評和監(jiān)督檢查等規(guī)定,形成信息傳遞與溝通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并加以有效執(zhí)行。如:規(guī)定預算編制應該有的明細類別與內容、預算編制時間、預算執(zhí)行的定期差異分析;規(guī)定財務管理信息公開的時間和方式;規(guī)定財務管理信息披露的考評規(guī)定等。
(四)運用網絡技術,降低信息傳遞與溝通成本
在高校財務管理活動中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現代化的財務管理手段和工具,有利于提高財務管理信息的傳遞速度和提高信息共享度。要運用信息化的流程管理控制將各層次各主體的有用信息納入數據庫,拓展信息源;還要利用原生信息加工派生出新的有用財務管理信息(比如說通過對會計核算數據的挖掘與分析歸納,形成有用的財務分析資料)以降低信息傳遞與溝通成本。特別要利用網絡信息發(fā)布的優(yōu)勢,減少財務信息傳遞層級和失真,以大大提高財務管理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
(五)加強學校內部審計監(jiān)督,減少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
要充分發(fā)揮內部審計在學校內部控制中的作用,對學校各層次的信息傳遞與溝通實施獨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監(jiān)督,針對發(fā)現的問題提出管理建議與措施,督促整改,以減少財務管理信息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p>
【參考文獻】
[1] 于立金,楊榮本.會計信息不對稱下的供求博弈[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 (3):21-23.
[2] 陳艷. 會計信息披露方式的經濟學思考[J].會計研究,2004(8):51-56.
[3] 蔣業(yè)香.信息不對稱下的高校財務管理工作改革[J].事業(yè)財會,2006(5):63-65.
[4] 李明慧.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原因、結果與治理[J].技術經濟,2004(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