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宇 趙世瑩
取保候審是我國刑事強制措施體系中的一種非羈押性的強制措施,這項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然而由于取保候審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以及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偏差,該項制度存在著取保候審前的適用條件過于“嚴”而適用率低,同時取保候審后的監(jiān)管措施又過于“寬”而導致監(jiān)管不力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是不相符的,也違背了取保候審制度設計本身所體現(xiàn)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本文擬通過對取保候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議。
一、取保候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適用的情況
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依法作出決定,也就是說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都有權作出取保候審的決定。但從司法實踐來看,公安機關決定取保候審占到了絕大多數(shù),檢察院決定取保候審的比例很小,而法院決定取保候審的則更少。在審查起訴或審判階段,檢察院或法院一般都不會主動變更強制措施,除非是案件無法在法定期限內審結或者出現(xiàn)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實不適合羈押等特殊的情況才會變更。比如說筆者在實踐中碰到過這樣的例子:某犯罪嫌疑人在審查起訴的羈押階段患上了傳染病,該病可能會傳染給其他犯罪嫌疑人,這種情況下就無法在看守所繼續(xù)羈押,檢察院因此就將強制措施由逮捕變更為了取保候審。但這種變更在司法實踐中也是很少發(fā)生的。
公安機關決定的取保候審占到了絕對多數(shù),因此本文以公安機關取保候審的情況作為分析對象。2007年,哈爾濱市松北區(qū)人民檢察院共受理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123件168人,其中取保候審39人,占全年受案人數(shù)的23.21%;2008年,共受理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118件163人,取保候審40人,占全年受案人數(shù)的24.54%。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2007-2008年,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審措施的使用率保持在24%左右。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取保候審措施使用率偏低的現(xiàn)狀。這與西方國家“保釋為常態(tài),羈押為例外”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2007年,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的39件案件中,涉嫌故意傷害罪的15人(38.46%);交通肇事罪7人(17.95%);盜竊罪6人(15.38%);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4人(10.26%);其他犯罪(涉嫌該種犯罪的人數(shù)少于等于2人)7人(17.95%)。2008年,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的40件案件中,涉嫌故意傷害罪的9人(22.5%);交通肇事罪13人(32.5%);盜竊罪8人(20%);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4人(10%);其他犯罪的6人(15%)。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2007-2008年,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審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涉嫌故意傷害罪、交通肇事罪、盜竊罪的比例最高。也就是說,被取保候審的案件在犯罪性質上,多為輕微刑事案件、過失犯罪等普通的一般刑事案件。這也說明取保候審措施在適用范圍上比較狹窄。
二、取保候審制度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取保候審措施在適用中既存在制度構建層面上的問題也有制度運行層面的問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取保候審的法律規(guī)定過于原則,實踐中不易操作。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這一規(guī)定過于抽象,在實踐中很難掌握。第一,在法院沒有依法判決之前,判斷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有很大難度。第二,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判斷標準更難把握,多數(shù)只是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這就導致了取保候審標準的不統(tǒng)一,就可能導致不應當被取保候審的被取保候審,而應當被取保候審的則被羈押。
2.取保候審的內部審批程序過于繁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師在程序中的作用很小。據(jù)了解,公安機關辦理取保候審需要部門領導審批,保證金需要到公安機關開具收取保證金單據(jù),再把保證金交到財政局入財政專門賬戶,整個過程需要多個相關部門辦理手續(xù)。而案子審結后,退還保證金還需將上述程序再重復一遍。整個審批過程過于復雜。在適用取保候審的過程中,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規(guī)定了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律師有權申請取保候審,但是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他們在申請時以及申請后的審查決定中發(fā)表意見的權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師在適用取保候審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
3.司法工作人員執(zhí)法理念的偏差以及公眾對取保候審制度的誤解。取保候審制度既是一種保證訴訟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也體現(xiàn)了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免受羈押的精神。但是在實踐中,有些司法工作人員過于看重對犯罪分子的打擊,同時也害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后脫逃而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不愿作出取保候審的決定。同時,在公眾傳統(tǒng)的法律意識中,羈押是與定罪判刑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使不定罪判刑也剝奪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段時間內的人身自由。因此雖然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是一件正常合法的事,但是很容易引起被害人的非議,導致上訪鬧事。
4.取保候審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以及不予取保候審的救濟途徑。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取保候審的執(zhí)行機關是公安機關。在實踐中,主要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居住地的派出所負責具體執(zhí)行。但是基層派出所忙于負責社會治安管理和刑事偵查等工作,無力對被取保候審人進行監(jiān)管,這也是被取保候審的人脫逃的原因之一。同時,現(xiàn)行的取保候審是司法機關單方決定的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告知不批準取保候審時,也沒有相應的救濟途徑。
三、完善取保候審制度的建議
為在司法實踐中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增加取保候審的適用率將是大勢所趨。因此,本文在分析取保候審措施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以及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對取保候審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確立取保候審為原則、羈押候審為例外的原則。從對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適用情況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的取保候審適用率是很低的。過高的羈押率會產生很多的負面影響:第一,不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和維護社會的和諧。很多輕微刑事犯罪的行為人,都是因為一時沖動侵害了別人,主觀惡性較小,而且能夠真誠悔罪,社會危險性不大。如果司法機關采取羈押的措施,不僅剝奪了其完全的人身自由,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而且容易使其對社會產生仇恨心理,影響社會和諧。第二,浪費司法資源,同時導致交叉感染。過高的羈押率,使得看守所人滿為患,國家不得不支付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被羈押人員之間的交叉感染增加了其人身危險性和改造的成本。
2.明確規(guī)定取保候審的限制性條件。犯罪現(xiàn)象各種各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況也是各不相同,因此規(guī)定的再詳細的取保候審條件在實踐面前也會顯得很無能為力。因此倒不如明確規(guī)定取保候審的限制條件,只要不存在限制條件都可以取保候審,這也符合取保候審為原則、羈押候審為例外的精神。
3.增加當事人在取保候審過程中的救濟制度。在作出是否取保候審決定的過程中,應當采取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陳述權和申辯權,同時要保障律師參與到取保候審的決定過程中,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足夠的力量影響取保候審決定的作出;在取保候審的決定作出之前,要引入司法審查制度,以中立的司法機關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權免受非法侵害;在作出取保候審的決定后,應當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決定機關的上級復議的權利。
4.加強被取保候審人的實體責任,加大脫逃成本。被取保候審人脫逃是違反取保候審義務的極端變現(xiàn)。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取保候審人違反取保候審的規(guī)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并且區(qū)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jiān)視居住、予以逮捕。法律雖然規(guī)定了對脫逃的懲罰,但是被取保候審人之所以還敢脫逃,說明脫逃所導致的不利后果還是被取保候審人能夠承受的,畢竟只是產生了程序上的不利后果,卻不會遭致實體上更為不利的處分,最多只是原犯罪量刑時的一個酌定情節(jié)。因此,應當加大對于脫逃的懲罰。對此,國外有比較成熟的做法,就是對脫逃行為設立實體罪名,與原罪實行數(shù)罪并罰。這樣一來,不僅被取保候審人會仔細掂量脫逃的不利后果,也減輕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作出取保候審決定的顧慮。
總之,應當將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貫徹到取保候審措施的制度設計與運行之中,提高取保候審的使用率,使取保候審中的人權保障功能得到更大的發(fā)揮。□(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