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標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在教師的日常工作中,批評學生是幾乎每天都發(fā)生的事情。有時我們會存在批評方法失當?shù)膯栴},從而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學生心生逆反、批評無效,或者批評有效但是學生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有關(guān)專家調(diào)查報告表明,教師教育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這一問題確實存在:
1.有調(diào)查顯示:學生不良情緒的80%來自于身邊的長者,這里的“長者”指的主要是家長和教師。
2.據(jù)北京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愛上學、害怕老師、在學校感到不快樂的小學生竟然占了近半數(shù)之多;有46.8%的學生承認在學校有自己害怕的老師,52.5%的學生在老師請他去辦公室談話時感到很緊張。
3.有調(diào)查表明:剛?cè)雽W的小學生,約有80%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極其自信,當他們到16歲時,這一百分比急降到18%。
從以上調(diào)查結(jié)果可以看出,教師因采用不恰當?shù)慕逃椒?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傷害,甚至導(dǎo)致學生產(chǎn)生心理障礙的現(xiàn)象,在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客觀存在,不容回避。有些學者把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稱為“師源性心理障礙”。如果從心理咨詢的角度看,把“障礙”二字換掉,稱之為“師源性心理問題”會更合適一些。師源性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大多數(shù)師源性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是隱性的,并不為一般人所能覺察,于是同樣的傷害就會不停地重復(fù),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問題雪上加霜、日積月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其次,就如教育效果的長效性一樣,心理傷害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嚴重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性格傾向性與自我認同感的形成等方面。
二、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
1.調(diào)整教師自身思想觀念。首先教師要對問題學生進行合理歸因,換個角度來看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心里時時裝著的是一個孩子花兒一般美好的未來,而不是調(diào)皮搗蛋的現(xiàn)在,那么我們怎么會忍心用惡劣的態(tài)度去摧殘他們?孰輕孰重,心知肚明之后,我們的行動自然也就有了方向。那么,如何實現(xiàn)換個角度看學生身上的問題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積極地歸因(attribution)。也就是說,如果教師把學生學業(yè)落后、屢教不改等問題的原因歸結(jié)在學生身上,就會產(chǎn)生“這是壞學生”的觀點,從而影響了教師自己解決問題的動機,采用教育的方式大多會是訓(xùn)斥責備。如果教師把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歸結(jié)為自身教育觀念、方法的差錯,那么其心態(tài)必將更加平和,解決問題的動機將大大增強,方法也將更為豐富,也更加為學生所樂于接受。其次,教師要改變自己絕對化的人性觀。如果我們改變完美主義的標準,就會認識到: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有不好的一面,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會犯錯誤的,所以每一個犯錯誤的人都應(yīng)該得到原諒。那么,我們對學生的過錯就不會咬牙切齒了;我們也會認識到,正是由于這些問題學生的存在,我們和我們的教育行為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我們才要在原諒他們的前提下肩負起幫助他們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重任。另外,教師還需要擺脫心理定勢的影響,改變對學生的既成看法。如果老用有色眼鏡看人,那么無論如何也發(fā)現(xiàn)不了學生的閃光點。直接的后果就是每次學生犯錯,教師都要暴跳如雷,因為教師心理憤怒的水平是以往每一次憤怒的累加。學生則對教師望而生畏、裹足不前,學生錯誤的改正、問題的解決都會出現(xiàn)停滯。
2.建設(shè)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消除學生的負性自動想法。實踐證明,只有教師在心里接納學生的時候,學生的心里才會接納老師,親切的和風細雨比冷酷的狂風暴雨更能打動學生的心。因此,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顯得十分重要。當老師與學生就像老朋友一樣推心置腹地談?wù)搶W習、生活中的問題時,學生的心理是何等的放松,他的心理包袱完全地放下,師生之間處與馬斯洛所說的“心理不設(shè)防”狀態(tài),也很像溫州作家汪曾祺所說的“多年父子如兄弟”那般親切。這時,不但解決學生行為問題的效率很高,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護學生的幼小心靈不受傷害。
3.批評方式的改變。批評方式的改變有好多成功的范例。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我一直認為,適當運用侵犯——贊同命題,是教育后進學生的一個好策略。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G. Homans)(1961)提出的五個相互聯(lián)系的普遍性命題,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四大理論流派之一——社會交換論的基本觀點。其中的侵犯——贊同命題是指,“當個體行為沒有得到期待的獎賞或受到出其意料的懲罰時,他可能產(chǎn)生憤怒情緒從而出現(xiàn)侵犯行為;反之,如果個體行為得到、甚至超過期望的獎賞,或沒有受到預(yù)期的處罰,他可能會采取贊同行為。”
三、期望
對于后進生,我們一次兩次這么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很容易做得到,三次五次這么做也容易,要真正對學生好,我們卻要每一次都這么處理。值得擔憂的是,我們不是圣人,我們不能心無旁念,但是,我們必須持之以恒,必須時時地提醒自己。因為我們愛學生,所以我們要呵護他的心靈,所以我們別無選擇?!?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