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磊
我國電視紀錄片從1958年誕生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fā)展歷程?,F(xiàn)今,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國紀錄片有望登上國際知名的傳播平臺,《故宮》、《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再說長江》等國產紀錄片在海外市場的反響良好,中國紀錄片的崛起更成為熱門話題。全球最著名的兩家紀錄片頻道——國家地理頻道和Discovery探索頻道,不約而同地作出相同判斷:中國紀錄片將在國際上掀起熱潮。
不僅在國際上走紅,紀錄片也逐漸成為國內的新收視熱點。一向被認為“曲高和寡”的紀錄片,如今卻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這得益于近年來紀錄片展示出來的一個新特點——瑰麗豐富的影像盛宴和豪華震撼的視聽效果。
一、紀錄片需要真實的畫面和聲音
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片,發(fā)展至今已逐漸成為人類認識和發(fā)現(xiàn)世界的手段之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從《話說長江》、《再說長江》、《故宮》等我國多部經(jīng)典紀錄片可以看出,每部紀錄片中都存在很多的畫面元素。如現(xiàn)場拍攝的畫面、過去的影像資料、經(jīng)過加工重制的“歷史”等等,其中最常見的圖像是作者為制作節(jié)目而專門攝制的畫面,這是紀錄片中最主要的畫面形式,而聲音的創(chuàng)作活動則是貫穿整個過程的主體線路。
紀錄片的真實性既要靠真實的畫面,又要靠真實的聲音。紀錄片是“視聽并茂”的藝術,不僅需要重視畫面語言的應用,還要重視聲效語言的表達。雖然聲畫元素在每部片子中所占比眾不同,但無疑,聲與畫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完美的組合在一起才是紀錄片藝術的真諦。聲畫元素做為杰出的表達方式,使紀錄片富有真實性、藝術性的同時,更是傳達出無限的文化、價值與道義。
紀錄片英語為documenl,這個詞的意思是文獻、公文、證書、證件、憑證等,都有不可偽造的意思。在法國的《電影辭典》中,對紀錄片是這樣定義的: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基礎制作的影片稱為記錄電影。真實是紀錄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紀錄片必須紀實。紀錄片所要紀錄的是在真實環(huán)境、真實時間里發(fā)生的真人、真事,不論所紀錄之事的素材是否能夠在當下采集,都要保證其真實,這“四真”是紀錄片的生命,也是紀錄片與故事片、藝術片等其他類型電視片的最大區(qū)別,它必須取材于世界上正在發(fā)生或者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
二、聲畫元素在紀錄片中的體現(xiàn)
紀錄片的第一生命是真實,聲畫元素在這個生命的創(chuàng)造中,擔當了不可或缺的血與肉。聲畫元素保存了大量“消逝了的歷史”,讓人們在歷史的縱深中觀察和了解過去發(fā)生的事件,起到歷史“活化石”的作用。同時,聲畫元素的直觀性與巨大感染力使人們突破時空限制,遠距離地觀察和了解世界,紀錄和傳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不同角度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及由此帶給人類深沉的思考。
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過程中,至少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交織存在:一是事件本身的聲音,一是講述者的聲音。在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對這兩種聲音及它們之間關系的認識和處理,會深刻影響著紀錄片的文本面貌,從而影響紀錄片的敘事效果。如《再說長江》不僅解說詞文采渙然,精準別致,單單聲音已很特別:它低沉、雄渾、極富磁性,又略帶滄桑。不慍不火,娓娓道來,變化自如。除了解說員的聲音,我們還能在該片里聽到許多精致、細微的聲音,如冰川融化水滴落下的聲音、流水摩擦巖石的聲音、微風掠過曠野的聲音等等。
在過去,歷史教科類的紀錄片大都枯燥、凝重,很不為大眾所喜愛,因為這些片子既不能對事物發(fā)展的流程現(xiàn)場還原,又不能擺脫對聲音文字的依賴,因而往往陷入解說詞配考古畫面的無奈。而隨著紀錄片的發(fā)展,精致的影像,細膩的制作,日趨成熟、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使紀錄片越來越吸引觀眾的眼球。
如歷時兩年拍攝的《再說長江》,采用高清攝像機拍攝時間長達55 000分鐘,是我國第一次運用高清晰數(shù)字電視技術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它從長江的第一滴水開拍,在拍攝上采用了多種飛行器,克服種種困難,對長江全流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航拍,讓該片給觀眾的感覺就像長江水一般滾滾流向海洋,一氣呵成而又氣勢磅礴。
而《大國崛起》中對情景再現(xiàn)的恰當運用,則使紀錄片展現(xiàn)出一種整體的真實美。它不但沒有使觀眾在文本解讀上誤入歧途,反而借助清晰的情景再現(xiàn)與高水平的電腦三維動畫幫助觀眾最大限度的接近歷史真實。畫面考究,光影的運用和表達追求極致,又通過主觀性的鏡頭選擇與音樂音響營造獨特的意境,且通過蒙太奇的鏡頭剪輯使敘事節(jié)奏富于變化。
三、中國紀錄片聲畫元素要突出“中國味”
中國題材紀錄片正在風靡世界,中國新銳的作品不僅讓世界大開眼界,更在探索頻道拿下多個國際大獎。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紀錄片在國內不僅沒有形成品牌優(yōu)勢,甚至存在生存問題。作為電影的一種類型,紀錄片在中國已經(jīng)基本走下電影院,只能通過剪輯變形后,存在于電視熒屏上。在與國際市場的對比中,我們逐漸尋找出造成這種結果的差距所在。
西方國家在52分鐘的片子上投入為1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國內創(chuàng)造一個52分鐘的片子一般投入不到10萬元人民幣。雖然中國紀錄片在有意加強技術,但因為投資等綜合因素的制約,中國紀錄片拍攝的紀錄片達不到高清晰度,例如動物洞穴生活、深?;顒拥溺R頭等,都無法與國外紀錄片抗衡。聲畫元素的魅力也因此不能盡可能的施展開來,甚至有些聲畫元素由于其他雜質干擾而影響了某種應有的效果,使紀錄片原本絢麗的顏色有些黯淡。
外國紀錄片非???矛盾沖突明顯,畫面精美,讓人應接不暇。而我們的紀錄片相對平淡無波,畫面剪輯與聲音配置過于綿長,沒有什么興奮點或者興奮點過于拖沓。沒有緊湊的節(jié)奏、也沒有緊張的懸念。此外,電視紀錄片在把中國文化介紹到世界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類似介紹中國儒家、道家、墨家文化對人類,特別是對中國人思維、世界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文化類紀錄片尚未拍攝。那些反映世界人類古代文明的紀錄片也未涉足。
總之,一切視聽藝術都是讓畫面和聲音來“說話”的。跟電影一樣,紀錄片中的聲音和畫面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雖然大多數(shù)的紀錄片都含有解說詞,那些最感人、最有震撼力的場面,總是通過聲畫的共同作用——視聽語言來達到的,而非其他方式。聲畫元素是紀錄片的血液靈肉,它們通過種種手段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親臨現(xiàn)場,回顧真實、觀賞美景,甚至是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因此,聲畫元素不同的組合與表現(xiàn)形式造就了紀錄片豐富的生命?!?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