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忠
【摘 要】社會倡導因素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價值體系建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需要從社會的法治建設、政府的行為和社會各類組織和人群的現(xiàn)實行為共同培育出來。
【關鍵詞】社會倡導因素 價值觀 法制行為
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社會倡導因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的歷史的延續(xù),構成了一定社會內的人們的基本價值行為的重要依據(jù)。社會倡導因素,主要是指社會代表階層,以一定的社會意志要求、法律政令的強力保障,使社會價值體系中人眾的價值取向向著符合于這種倡導方向進展。最突出的就是表現(xiàn)為社會組織者頒布的法律和政令,以及圍繞這些法政所表現(xiàn)出來的實踐行為。社會倡導因素多由政府組織自身來完成,并配以調動社會其他組織、成員的行為來證明。有著其歷史繼承與揚棄的過程。而社會倡導因素作用的成敗,不是由即時的目標來決定的,而是由這個歷史過程來確定的。下文僅對在社會實踐中社會倡導因素的作用進行淺要分析。
一、法制倡導行為的實際效果
法制行為總的說來,就是對社會整體價值行為的允許和限制。一切法律基本上都是在解決人們的利益關系問題,塑造一定社會要求的價值模型。社會倡導因素,之所以可以作為客觀因素來分析,是因為社會倡導因素是被許多客觀制約的東西來維護這些倡導。比如,執(zhí)法的實際效果所展示的利益分配結果、執(zhí)政的實際效果所彰顯的利益分配結果等對于人們的價值觀的形成必然起到修正或者誤導作用。
法制行為,在其具體的實行過程中,實質上具備著懲戒功能,當然,如果社會成員認為這種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失效和不及時,反而具備了暗示和默許等相反的效果。所以,法制的實際效果是形成社會價值觀體系中,作用最為敏感的倡導力量。它的特點在于通過懲罰典型錯誤的價值行為,來警戒整個社會人們的價值行為趨向。
這些行為的實際效果,往往是構成社會價值觀的主要因素。同時應當包含了對于個人價值行為的合法性的確認和默許。尤其是這個默許,往往對于個人價值行為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當社會法制體系不夠完善而產生那些變相掠奪社會或者個人的財富的行為,而且法制卻無法完全執(zhí)行它本應的確認能力,結果,個別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引人注目的價值行為會成為嚴重干擾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普遍形成。甚至社會成員便以此為默許而群起效仿。于是,社會公共和個人財富必然被大量的、以防不勝防的各種形式所侵吞和轉移。但是,在這里,價值觀的構成,并不是以法制倡導和行為的直接指向為一致的。有的可能發(fā)生相反的方向效果。如,封建剝削階級在腐敗末期,用大量的酷刑懲罰起義的民眾,反而激起更多的暴動。就說明這時的社會價值倡導力量作用是相反的。
在法制行為中,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能夠極大影響價值觀的認可與懷疑的,這就是公平正義。整個公共社會法制狀態(tài)和一系列執(zhí)法重大事件中,既需要公平的因素,又需要非常明確的社會執(zhí)法司法實踐標桿。比如關于財產、交易的裁判,就需要以公平為主要標桿。并以法制的明確的、一定如是而非亦可以如彼的面貌宣示給社會成員。否則,就會導致社會倡導價值觀的混亂甚至失敗。現(xiàn)實中所謂的征地與拆遷糾紛,就是由于里邊關于財產交易、政府行為和商業(yè)行為混雜在一起,而難于在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令人們普遍接受的裁判。有些則需要以正義為主要旋律,并且在定量上精準無偏差。因為正是這些重大事件的處理,是具體的、最有說服力的價值觀的確定。這時不許要默許。比如同樣是貪污犯罪的死刑類型,如果出現(xiàn)大貪多是緩期執(zhí)行,而相對的小貪卻多是死刑。那么,勢必造成社會成員對于公平法制的懷疑。因為多數(shù)社會成員不諱去理會其中的那些量刑的細節(jié)問題。如在刑事案件當中,對于事件的相應的司法行為和法律裁判,就需要彰顯正義的維護力量。如果社會上的這些法制行為正好相反,失于公平和正義,那么就是對于社會全體民眾在倡導非正義的價值觀念。腐敗行為和對于腐敗行為的法制態(tài)度和懲處質量,是最為重大的、最為具體和直觀的社會價值觀的倡導因素。所以,法制行為,應該堅守公平正義這個尺度。
二、政府行為的實際效果
如果說法治特別是司法是通過懲戒的個案來保障社會價值觀的推行,那么,政府的執(zhí)法行為就成為一個完全正面的、典型的、普遍化和可持續(xù)社會價值觀的主導力量。這里集中體現(xiàn)在政府所有成員,特別是領導層面的言行,是構成社會價值倡導的最突出的力量。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艱苦樸素、嚴于律己的典范價值倡導力量,是構成我們這個共和國基礎價值理念的垂范力量,并在人民群眾之中興起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價值理念,為構建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做出了突出貢獻。而個別貪污腐化分子,也給我們的社會和政府的公信力抹了黑,甚至嚴重干擾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穩(wěn)固發(fā)展,也帶來了人們不應有的懷疑和猜測,嚴重影響了社會價值觀構建的健康發(fā)展。
政府的行為是關乎社會價值觀發(fā)展方向的最關鍵的指標。政府行為由于牽涉的面極其復雜,因此,在當代社會,政府必須明確自己的權限,作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而這里的標準,除了法律的允禁外,如果無法真實預知效果,應當是無所作為。比如社會倡導上是自律,而實際顯示的卻是大吃大喝、領導帶頭撈錢,給自己漲工資多甚至下文件不讓工資公開等等。那么,社會成員對于社會倡導的真實性就會懷疑甚至氣憤,于是,政府帶頭的社會倡導價值觀就會化做泡影而已。所以,但凡社會倡導價值觀,就必須有一個政府的具體行為、特別領導的行為作為最有力的支撐。這是培育人們的價值觀的最有效的因素。
政府的職責決定了政府行為應該注重長期性的穩(wěn)定的社會動向,對于社會日常事件,盡可能交給法制程序來解決。政府的不得已的插手解決日常事務太多,只能說明兩點:一個是法制混亂或者法制失效;另一個就是法制不完備。在現(xiàn)代市場中,市場混亂實質是法制缺陷的表現(xiàn)。在法制與政府行為之間,有一個共通的制約標準,這就是民主法治。只有這一條道路,是解決法制和政府問題正確所在。法制不完備或者失效,實質的原因就是動員民眾參與的程度的質沒有達到或者根本沒有。在這里,根本的、關鍵的,就是要在法治建設中,必須作到動員民主的基礎的產生。西方社會現(xiàn)在民眾缺乏參與政治和法制的熱情,也構成了政府行為失誤的基礎因素。
三、社會組織、類人群的行為標示
這是對社會倡導價值觀影響的最為突出表現(xiàn)的人群。即嚴格遵從和經(jīng)常沖擊甚至毀壞現(xiàn)有的和倡導的社會價值觀及其體系的人群。比如,普遍的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多一般員工,由于他們多數(shù)人的普通身份,加上長期的教育和生活習慣,他們往往是社會倡導力量的最樸實、最穩(wěn)定和最可靠的再遵從者。對于他們的勞動價值行為的社會倡導和社會認可一旦發(fā)生了較大的失誤,那么可能是對核心社會價值自從體系的最大的撼動。社會倡導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鼓勵和穩(wěn)定社會價值中堅體系的穩(wěn)定。對于社會價值變化的體系,有益的就是激勵和保護,有害的就是懲處和禁止。
對于社會上那些新興人群,沖擊原有的、健康的價值體系時,社會倡導力量應當做出迅速的、合法性的確認或否定。當然要分清有些性質有待以后定性,但決不能因此而放縱錯誤的、甚至是犯罪的行為。那些認為這些混亂現(xiàn)象跟改革和經(jīng)濟發(fā)展是必然附帶的認識,無疑是對于法制狀況的模糊認識,以及沒有能夠從人的價值行為與社會倡導力量之間的關系作出明確的答案,實際是價值觀淡漠和缺失的反映。
社會組織、或者在一定時期某一類人的行為,往往具有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觀的影響作用。特別是一時突起的某類人的行為,更具有對歷來價值觀的沖擊作用。這些行為,如果社會沒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和政策調節(jié)的應對,往往會在事發(fā)后,失去極佳的解決時機,從而喪失任何良好的解決辦法。比如,新崛起的某類人,他們的新的生活價值觀往往對于社會來說是猝不及防的,原有的社會價值體系沒有考慮到這種社會價值的獲取行為,比如,在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中出現(xiàn)一些國有資產流失問題。還比如,在社會文化更新中現(xiàn)實代的流行時髦觀念,像什么月光族等。這類人在積累財富或者價值消費中的特定階段和特定方式,對于原有的社會倡導的價值觀的信念產生了嚴重打擊和沖撞。在迥異的生活方式面前,在巨大的既得利益落差面前,沒有人不會重新思考,重新評判這個社會,總會要好奇地詢問甚至質問,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這就是社會價值觀形成過程中被嚴重沖擊的表現(xiàn),也反映出社會倡導力量的缺失。這些眼見的實際效果,巨大的反差,是最現(xiàn)實、最實際的干擾,往往對于那些奉守原有價值觀的人們,具有“驚醒”、“嘲諷”甚至“愚弄”作用。
所以,社會價值觀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個別典型人員身上,必須有社會倡導力量對于社會成員的普遍的確認的聲音和行為。這就是在原有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上,和新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上找到過渡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