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灃
在中國西部,有三個洋人聚堆的地方,其中廣西陽朔,云南麗江三者居其二。洋人來這里旅游,其中一些就留下來,成為長住居民。他們也成為當?shù)匾痪埃袊稳嗽谶@里除了看美景之外,還體驗著另一種異域風情。
西街客
露天咖啡座上,隨處可見三兩個黃頭發(fā)、藍眼珠被當?shù)厝撕喎Q之為“哈羅”(因見面即說這兩字的緣故)的外國人。有時甚至就是一個人,無所事事地曬著太陽,面前小桌上的啤酒還是滿的,咖啡早已涼了。
西街位于陽朔古鎮(zhèn)的中心,有著400多年的歷史,是縣城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西街的一個別稱叫洋人街,不獨因為外國人多,滿眼都是中英文融合的店鋪招牌,還有一說是“中國的外語鎮(zhèn)”。每逢寒暑假,外地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到這兒,圖的就是有一個外語環(huán)境。
西街的“快樂星球俱樂部”門上貼著一塊標語,中英文對照寫著如下的句子:
你的同學說外語嗎?
你的朋友說外語嗎?
你的親人說外語嗎?
你的同事說外語嗎?
你周圍的人說外語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
那么請你換一個環(huán)境到西街來!
西街的外語學校最多時達到48家。在這里,外語不僅指英語等外國語言,對外國人而言,中文也是外語,所以,這里的外語學校也給外國人教中文。
縣上的電視臺有專門教授英語的節(jié)目,當?shù)卣€把英語作為考核干部的一項指標。
英語成為西街的一種流行語,男女老少都會講幾句。最典型的是“兄弟酒吧”老板高雙忠,高雙全兄弟,不僅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倫敦英語”,還能說流利的“新西蘭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甚至能用德語、法語進行簡單的對話,其實,他們也只念過幾年小學而已,西街人的英語,全是和老外“實戰(zhàn)演練”而成的。
西街上分布最多的是旅店和酒吧,隱在一間間青瓦斜坡屋頂?shù)墓鸨泵窬永?。不到千米長的街上,密集地分布著100多家各式酒吧,餐館、咖啡廳,民俗小店,其中有20多家為“老外”所開,老外也成為西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桂林山水甲天下”,坐船游漓江山水的終點,就在陽朔,所以就有了“陽朔山水甲桂林”的說法。
1987年6月24日,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到陽朔,攜夫人騎自行車從西街出發(fā)到各個風景點游覽,一路上對陽朔的風光贊嘆有加,還說騎自行車是觀賞陽朔山水最好的游覽方式。
至今,陽朔接待過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多位首腦。還是世界旅游組織推薦的“最佳休閑度假目的地”。2006年,西街成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而且還戴上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旅游示范區(qū)”的桂冠。
除了風景秀美,陽朔吸引外國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排外,讓外國人在這里可以找到家一樣的感覺。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1978年,陽朔就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的縣,但外國人到這里享受著和中國人一樣的待遇,無論是買東西還是住宿,一視同仁,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價格就高。外國人在陽朔還可以“打工換吃住”,這是最吸引外國背包客的地方。住在店里或居民家里,幫老板或房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口語翻譯,幫小孩補習外語,管吃管住,有些旅游者就能較長時間呆下來了。
在陽朔,老外逗留的時間短的三,五天,一般是幾個星期,也有半年或一年以上的西街???。有許多背包老外簽證到期后,就到香港轉一圈,算再次入境,又在陽朔呆了下來。有的覺得這樣也麻煩,索性把護照換成了“戶口”。
定居者
西街“無名咖啡店”的老板許志發(fā)原是新加坡人,到了陽朔西街,突然像找到了老家,索性與陽朔姑娘楊小蘭成婚,成了陽朔女婿。
來自新西蘭的杰克曾經(jīng)是新西蘭國家武術隊的總教練,在陽朔碰到當?shù)亓曃涞母咂G滔一家,交手之后才知遇上了高手。杰克與高家合伙開了家武館,給喜歡武術的外國人傳授中國功夫。隨著武館生意日漸紅火,杰克干脆在陽朔居住了下來,在陽朔娶妻生子,開了家陽光酒店。
“牛頭吧”餐廳的老板是澳大利亞人,來陽朔后與一位香港老板共同經(jīng)營一家足球酒吧。后來,他愛上了一位桂林姑娘,當時不會說漢語的他,每天用歪歪扭扭的漢字寫上“我愛你”之類的文字,終于用韌勁打動了姑娘。
勞雷夫婦原為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教授,一次陽朔旅游,讓他們做出了變賣家產(chǎn)遷移陽朔的決定。他們一邊在一家外語學校教學,一邊到附近的農村小學支教,還給山村孩子送去了助學金和學習用品。近10年間,勞雷夫婦先后到福利龍尾小學、普益勇村小學、高田鳳樓小學、興坪大源小學等偏僻山區(qū)學校支過教。
美國客商杰夫先生開了一家“未來恩飯店”,在飯店經(jīng)理華征女士的協(xié)助下,杰夫用飯店經(jīng)營所得幫助了陽朔數(shù)百名貧困生和山區(qū)學校,還將善款用于解決人畜飲水工程等,已先后付出愈百萬元,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民間扶貧辦”。
其實,除了投資開店的老外,還有人是利用其職業(yè)特長在陽朔謀生的。法國小伙子奧里干起了攀巖向導的職業(yè):美國游客約翰則每晚手拿吉他在酒吧賣藝換取生計;西街名人“唐老鴨”是德國法蘭克福人,在陽朔斷斷續(xù)續(xù)呆了有10年,居民和老游客沒有不認識他的。他總愛說一句話:“我是大鼻子陽朔人!”他沒錢了就回德國,工作一段時間后,又回到陽朔。他每年有三個月是在陽朔度過的,他為希望工程捐了不少款,款項來源是在網(wǎng)上出售他拍的陽朔山水和民俗風光照片,還把中國棉布做的T恤衫和褲子賣到德國。
“唐老鴨”義務教小朋友英語,他把這看成是一種娛樂。他還是外語練習者最好的操練對象,只要你不斷地給他的杯子里續(xù)啤酒,他能陪你在酒吧坐一天,不僅糾正你的發(fā)音,還借助肢體語言給你加深印象。
西街59號的。旅行者酒吧“前后換了多任老板”最早是湖南人開的,叫“希爾頓飯店”,后來經(jīng)手過廣東人,陽朔人、美國人,澳大利亞人,馬來西亞人,就像擊鼓傳花般地傳遞著。在美國人手里,酒店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盡管又換了老板,但店名卻留用至今。有人說,“旅行者酒吧”濃縮了西街的發(fā)展史。
陽朔是世界旅游組織確定的向全球游客推薦的旅游目的地,據(jù)統(tǒng)計,2007年西街接待外國游客近90萬人次。
留在陽朔的老外,甚至將西街效應向外圍擴散。
5年前,一個名叫阿卡的荷蘭小伙子,獨具慧眼地看上了農村已經(jīng)廢棄了的“泥巴房”,他在陽朔鎮(zhèn)朝龍村租了幾戶農舍,保留原先的土坯墻,將內部另外裝修了一番,院里種上花草,客人可以在小院里聚會,聊天,曬太陽……誰知這外表樸實,內部舒適的普通農家旅館,卻得到了真正想品味鄉(xiāng)間情調的外國游客的青睞,住宿價格盡管比陽朔城里的客棧還貴,依然客源不斷。
曾經(jīng)是導游的荷蘭人喀斯特帶著家
人在陽朔鎮(zhèn)矮山門村以每年3萬元的租金,租下該村4戶農舍,整理成20間客房,辦起了“格格樹”飯店;澳大利亞客商阿泰不滿足于在西街投資開酒吧,又到興坪,普益辦起了分店;派梅在遇龍河畔的農家辦了一家中國菜烹飪學校,吸引了許多迷戀中國餐飲文化的西方游客拜師學藝……
代言人
在陽朔,文雙福是婦孺皆知的名人。
2005年,中央電視臺舉辦中國魅力鄉(xiāng)鎮(zhèn)評選活動,全國參賽的鄉(xiāng)鎮(zhèn)有1 00個。為爭取10個入圍名額,殺入決賽圈,參賽鄉(xiāng)鎮(zhèn)各出奇招。而陽朔的點子就是請法國人文雙福做形象代言人。
1991年,22歲的文森特·克里斯托夫來到中國,這個出生于法國斯特拉斯堡(歐盟總部所在地,被稱為歐洲的首都)的小伙子,從小就向往冒險刺激的生活,曾以特種兵的身份在非洲加蓬共和國服過兩年兵役。退伍后,他當了一年的警察,隨后拿著自己的積蓄游覽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最后被陽朔迷住了。1993年,文森特·克里斯托夫在陽朔定居,并起了一個很中國的名字——文雙福。
“因為我覺得在法國的生活比較無聊,我不在乎舒適,我喜歡有特色?!蔽碾p福定居陽朔的理由似乎很簡單。
起先,文雙福做過一段時間的出口中國木刻工藝的生意,后在西街經(jīng)營了一家法式餐廳,租用了有200年歷史的江西會館(買斷20年的經(jīng)營權),給餐廳起了一個名字叫“樂得”。因為文雙福和法國旅行社有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有一萬名左右的法國游客光臨“樂得”。餐廳的法語名字叫“您的”,意思是在陽朔可以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文雙福的“樂得”法式餐廳可以說是西街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餐廳,餐廳門口有一個廣場,廣場上的假山有瀑布瀉下,晚上的紅燈籠也給這個廣場增添了一抹濃郁的中國色彩。餐廳里擺放著古雅的八仙桌和紅木凳,四壁用中國仿古畫以及儺面具裝點,古色古香。餐廳菜品也是中法合璧,有價廉物美的陽朔本地特色菜啤酒魚,也有價格昂貴的法國牛排,90元一份,牛肉是專門從巴西空運來的。
據(jù)說,這個餐廳耗資60萬法郎,其中60%是文雙福投資的。他還負責培訓面包師、廚師,編寫菜譜。正式開業(yè)時,法國駐廣東省的領事、陽朔縣委書記,縣長都出席了。
文雙福在中國過得樂不思“法”,引起了弟弟的好奇,于是弟弟也來到陽朔,誰知一來便不想回去了,他隨著哥哥的名字也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文雙祿。
喜歡中國功夫的文雙祿最初在西街的中國功夫館習武,閑暇之余竟認識了一個在一家酒吧當服務員的姑娘,后來成婚生子。
不久,雙福,雙祿兄弟投資100萬元在離“樂得”不遠的地方又開了一家飯店,飯店建筑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中國古代庭院。飯店完好地保存了這座庭院的原貌,新添的雕花門廊和高懸的大紅燈籠都極具中國古風。飯店取名“鴻?!?,意思是“福氣多多”。
如今的雙福,雙祿兄弟不僅在陽朔很有名,在法國的名氣也很大。“陽朔代表很美的中國環(huán)境。中國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發(fā)展)機會。希望我們(法中)兩國關系越來越好。我們希望永遠呆在這里。”兄弟倆向記者表達了他們的愿望。
櫻花屋
無獨有偶,在云南麗江的大研古城,有一條酒吧密集的小巷,也叫“洋人街”。
這條街上有一個叫“倫勃朗”的咖啡屋,房屋是木結構的錯層,窗戶貼著中國民俗剪紙,三塊木版拼接的桌面,周邊擺著做工精良的竹椅。雜物臺上擺著一個從阿姆斯特丹帶來的空鐵盒,盒子上印有倫勃朗的畫。因裝修很有情調,時常成為自助旅游者彼此介紹的一個點兒。
在這條街上,還有一個名叫“小吧黎”的酒吧,是一個東北女人和法國丈夫開的,用老板娘的話說,我們是為了留在麗江才開酒吧的,而不是為開酒吧才來麗江。
2001年5月1日,“小吧黎”開張時僅有八、九張桌子,如今已是樓上樓下,同時可接待300人的大酒吧。在這里,客人可以欣賞到像打跳這樣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表演。法國老板說,在他家鄉(xiāng)法國西部布列塔尼省,有一種叫“FEZ-NOZ”的舞蹈,和納西族的打跳有著驚人的相似,這讓他在麗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不過,麗江最有故事的當屬韓國女子金明愛。
1997年1月,在北京語言大學學中文的金明愛和另一個女孩子一起到云南大理旅游。在大理下關的一個十字路口,兩人查看地圖時,碰上湖北小伙子牟鑫的熱心指點,并建議三個人結伴而行,這期間,牟鑫喜歡上了金明愛。
兩天后,金明愛離開大理去了麗江,牟鑫被強烈的思念牽引著,也追到麗江。當時手機并不像現(xiàn)在這么普及,為了找到金明愛,牟鑫就在一家家賓館,客棧里留言:韓國來的金明愛小姐,如果你看到這張紙條,6點在黑龍?zhí)豆珗@毛澤東廣場等我。
后來兩人果然在黑龍?zhí)兑娏嗣?,但不是因為留言。以當時金明愛的漢語程度,她是看不懂留言的。兩人見面后,牟鑫將留言的內容讀給金明愛聽,金明愛很感動。
又到了分手時刻,牟鑫鼓足勇氣要了金明愛的電話,隨后便是一番電話攻勢。兩個半月后,牟鑫憑著好口才,說服金明愛轉學到麗江民族學院。
1998年,為了解決兩人的生活,他們在新華街開了一家只有兩張桌子的韓國餐館——櫻花屋酒吧。
其實,他們兩人都沒有經(jīng)營酒吧的經(jīng)驗,牟鑫壓根不會做飯,而金明愛在韓國的家境也不錯,又是家里的老小,連泡菜都不會做。
剛開始,金明愛照著菜譜做飯,但客人卻不喜歡吃。后來,她干脆拋開菜譜,自己摸索著做,試著在切開的白菜里放一點辣子,放一點大蒜,放一點鹽,再放進泡菜壇子里。沒想到夾著這種酸辣白菜的面包,客人很喜歡吃?,F(xiàn)在,酒吧里300多種菜品,都是金明愛自己摸索著做出來的。
韓國人和中國人結婚,手續(xù)很麻煩,來來回回整整折騰了3年。直到2000年,兩人才在北京拿到了結婚證。
2007年6月20日,櫻花屋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金明愛的父母。
金明愛很是意外,因為父母一直不同意這門婚事的,她和牟鑫結婚后,父母很生氣,很長時間連她的電話都不肯接?,F(xiàn)在父母突然出現(xiàn)在自己的酒吧里,金明愛自然是又驚喜又激動。
金明愛的父母在麗江呆了一個月后回到韓國。聽說8月份的麗江最美,一月后,他們又返回了麗江。金明愛夫妻倆拋開手中的一切事務,陪父母游了瀘沽湖和香格里拉。這一個月過后,金明愛的父母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不回韓國了,留在麗江安度晚年。得知父母的決定后,金明愛高興得哭了。
如今的櫻花屋已是一個擁有多家分店的酒吧集團,在麗江就有三家店,在北京,上海,昆明,平遙,九寨溝也有分店,還有幾家分店開到了老撾,柬埔寨和韓國。
在麗江生活了10年,金明愛現(xiàn)在倒是對韓國有些不習慣了,每年回去一次,身上就會過敏,臉都會腫起來。在韓國時,她還會特別想念云南的米線。
“我會一直在麗江生活下去的。”金明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