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新
探究學習模式是一種問題解決模式,我在教學中是這樣指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的。
一、激發(fā)興趣,誘發(fā)探究動機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現(xiàn)象、原理、規(guī)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應設法激發(fā)興趣,以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例如在講第八章《金屬利用和保護》時,為了揭示鐵生銹的原因,可以首先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實踐思考鐵生銹的各種情況。如在通常情況下,鐵制品放在空氣中就會生銹,可涂了油漆則不會生銹,而干燥的鐵制品則不會生銹等。然后經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幾種假設:
(1)鐵制品生銹是因為在與空氣接觸時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化合。
(2)鐵制品生銹是因為水分子的存在,鐵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
(3)鐵制品生銹是水和空氣對鐵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推論,然后再根據(jù)不同推論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推論是否正確,最后由實驗得出結論:鐵生銹是鐵和氧氣、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fā)生的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這樣不但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和探究問題的方法。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疑問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疑”布陣,創(chuàng)設出能使學生“我要學”的情境,以便營造探究的氛圍。教學中巧問善誘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問,更要會問,更要指導學生多問善問。要問得恰當,問在知識關鍵處;問還應掌握坡度,問在難易適中處;問更應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造成學生感到時時有問題可想,促使聯(lián)想,對比思考,設想種種解決方案,從而使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生的大腦中展開,學生形成開放式探索性思維。例如我在講授二氧化碳與水反應時,提出四個問題:1. 石灰水能否敞口放置在空氣中?如果敞口瓶壁上出現(xiàn)白膜,白膜是什么成分?如何除去?2. 氧氣中混有二氧化碳時,如何除去?怎樣鑒定石灰水和水?3. 建筑工人粉刷墻壁后,為什么墻壁會變白變硬?4. 冬天粉墻時為什么在室內生個炭火盆?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探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挖掘學生的潛力,其根本實質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討論
探究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想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教師一定要從“前臺”退到“后臺”,不要害怕學生理解不了課本的內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要讓他們試一試。不要輕易讓他們吃“咀嚼過的東西”,那樣的東西誠然很容易消化,但怕就怕他們習慣如此之后,再也不啃“硬骨頭”了。如“實驗室制氫氣”的反應原理是利用稀硫酸與較活潑的金屬來制取,問題在于選用哪一種金屬合適。我在進行這一問題教學時,先引發(fā)疑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分組實驗,每組設計以下一組實驗并記錄:
通過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析,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選用金屬鋅比較合適,而鎂、鐵跟酸的反應不是過快就是過慢,不便收集,被否定。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以指導者的身分對個別學生的問題進行單獨交流、指導。對大多數(shù)學生的共性問題,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學生的集體討論、交流及教師的從旁指導來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但從自己的思考和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還從別的學生觀點中得到啟發(fā),再加上教師畫龍點睛式的總結,使學生從不同途徑中獲得的知識一遍遍“回爐”,因而也一遍遍得到鞏固,在學生頭腦中所留下的印象也越來越深。
四、反饋歸納,及時小結
當學生通過探索解決了某一問題時,教師一定要給予積極的反饋,正確的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不合理的或過于簡單的也應及時肯定學生獨立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后共同研究不合理的地方。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在感知、探究過程中得到的結論或觀點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對舊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和完善,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淺及深解難,或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例如在學了硫酸銅晶體后,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我引導學生總結有關硫酸銅晶體的計算:1. 計算硫酸銅晶體的相對分子質量;2. 計算一定質量的硫酸銅晶體中硫酸銅的質量;3. 計算一定質量的硫酸銅晶體溶于水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