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靜
百年戰(zhàn)爭遺留千年堡寨
宋夏之間持續(xù)了100多年的武裝沖突形成了一場極具特色的戰(zhàn)爭,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交戰(zhàn)雙方在西北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的軍事對峙線兩側修筑了大量堡寨。這一規(guī)模龐大、數量眾多的軍事工事群以及圍繞這些工事而形成的特殊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后勤補給體系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獨一無二。
堡寨是北宋糧食補給的保護體系,是宋夏戰(zhàn)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北宋后勤補給系統(tǒng)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端问贰分杏涊d:“寨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周五百步;堡之大者周二百步,小者百步?!笨梢娖湟?guī)模之小。未經實地考察,我們很容易將堡寨的形態(tài)理解成規(guī)則的方或者圓,實際上堡寨的形態(tài)都是不規(guī)則的。由于與地理形勢緊密結合,堡寨的形狀往往隨地形而定。延伸到河谷部分的城墻尚可為直線,但處在山頂的部分寨墻因受地形的限制則不可能取直線。堡寨的城墻大多為夯土,外無包磚,厚7~8米,殘高不等。有的堡寨內外數層。
北宋西北堡寨的地理位置有3種:1、建立在河谷地帶,地勢平坦,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交通道路和河谷的屯田;2、建立在陡峭的懸崖上,重點在于自我保護和防御;3、建立在河谷與附近高山的交界地帶,由山頂綿延到河谷。此外,堡寨在選址時充分考慮水源和屯田等因素,力求靠近水源,靠近大量良田,以便于生存和生產糧食。例如,志丹縣永寧寨就坐落在河岸邊,并且有專門的通道通向岸邊,不用出寨便可取水。
當時堡寨的設立都要經過皇帝的批準,可見其重要性。但是其行政級別處在最低的位置,其規(guī)模與各府州軍無法相比,甚至無法與縣治相提并論:據曾鞏記載,在宋夏西北交戰(zhàn)區(qū)域,堡寨的數目在二三百左右,并呈逐漸增長之態(tài)勢。后經歷史學家考究,北宋西北沿邊的堡寨應在500個左右。雖然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西北地區(qū)至今還有一些堡寨保留尚算完好。
堡寨“險”“要”難敵西夏入寇
關于北宋西北堡寨在戰(zhàn)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歷史學家研究成果中的相關論述形成了解釋堡寨軍事功能的傳統(tǒng)觀點。他們認為:“北宋堡寨防邊戰(zhàn)術主要是控制要害險隘之處。扼守西夏入侵路徑,使其不能深入為患”;“正是由于缺少關隘日守,因而設置城堡固守就具有了特殊的防御意義”。但是事實表明:北宋西北堡寨的軍事功能決非這樣簡單。在宋夏對峙的歷史時期中,無論是單個堡寨抑或眾多堡寨所聯結成的體系鮮有能阻滯夏人入侵的。“使其不能深入為患”只是當時個別宋人的一廂情愿,并不是堡寨所發(fā)揮的實際功能。隨著戰(zhàn)爭發(fā)展,北宋不斷反思和修正其對堡寨功能的認識, 而堡寨所發(fā)揮的實際作用也隨著宋夏軍事形勢的發(fā)展逐步得到豐富和深化。
例如,熙寧三年(1076年)8月夏人入寇環(huán)慶,夏軍攻圍大順城、柔遠寨、荔原堡、淮安鎮(zhèn)、東谷寨、西谷寨、業(yè)樂鎮(zhèn),兵多者30萬,少者20萬,圍或六七日,或一二日。而堡寨大多在慶州以北東河河谷之內,自北而南呈串珠狀分布。夏軍攻勢雖猛,兵眾甚多,但目標顯然不是這些堡寨,只是圍而過之,并不攻取,而兵鋒則直指環(huán)慶路治所慶州?!碍h(huán)慶路邊寨甚密,遠者不過四五十里,近者三十里,列機要害”。然而,如此完備的堡寨建設體系卻不能延緩夏人的軍事入侵。對堡寨圍而不攻、迅速通過的戰(zhàn)略充分體現了夏軍對宋方堡寨功能的正確認識,知其必不能如關隘一般阻擋自己的前進道路。夏軍抵達了距離慶州只有40里的榆林才放緩了推進速度,“游騎至城下,陜右大震”。
既然眾多堡寨都扼要據險,夏人何以能夠屢屢深入腹地,而堡寨卻不能發(fā)揮阻擋作用?事實上,北宋堡寨的位置整體上可稱“扼要據險”,但若仔細分析判斷,則兩者不能兼顧。扼要者無法據險而立,據險者必失之沖要,這是由宋夏交戰(zhàn)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所決定的。守要者無險可恃,恃險者無以守要,這直接導致了堡寨在阻止夏人深入過程中無法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結局。宋夏交戰(zhàn)的區(qū)域主要位于今陜北、隴東和寧夏大部,熙寧以后擴大到隴中、青海湟河流域一帶。上述地區(qū)構成了黃土高原的大部,地表除少數山地外,皆覆蓋黃土。高原上塬、峁、梁等黃土地貌類型遍布,地形極為破碎,溝壑縱橫。這樣的地貌狀況給交通帶來極大不便,迫使當地居民只能利用河谷地帶作為交通通道。
由于夏軍的軍事進攻多沿河谷推進,而宋方堡寨也多設置在河谷之中,因此,稱堡寨“控扼要道”并不為過?!爸T寨居要害之地,首當羌戎人寇”。但是,由于河谷寬廣平坦,堡寨并不具備“險”的有利位置。如,鄜延路撫寧堡,“舊治無定川中,數為虜所危”。面對利于平川作戰(zhàn)的西夏騎兵的沖擊,處于平坦河谷的堡寨對交通道路的控制能力很自然地受到了限制。守要但不據險是設置在河谷地帶堡寨的一個特點,控扼要道的意圖雖然很明顯,但地理上的劣勢使之無法有效地發(fā)揮阻擊夏軍這一功能,寬闊的河谷使夏軍可以輕易地通過宋軍堡寨分布區(qū)。
宋方堡寨除多設置在濱河平坦谷地以外,也有一部分擁托陡峭的山崖建筑在易守難攻的位置上,利用自然山川形勢增加自身的安全性,但也正是由此而失去了對交通要道控制的可能。
考古調查證實,的確有相當數量的堡塞脫離了交通要道,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或者高聳的塬面上。宋定羌城位于今甘肅省廣河縣,修筑在數百米高的塬面上,至今山上的城墻依稀可見。位于今甘肅通渭縣西的通謂寨,星三角形,沿山坡而建,極為陡峭,北高南低,高差竟達20米之多。
堡寨的守軍規(guī)模和軍事行動
堡寨作為軍事工事本身無法發(fā)揮阻止夏人深入的作用,倘若戍守堡寨的宋軍能夠在夏人進攻時出寨機動作戰(zhàn)、予以邀截,或許可以御敵于國門之外,起到阻擋夏軍、不使其深入為患的作用,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
北宋堡寨雖然眾多,但規(guī)模一般較小,所能容納的守軍數量也自然有限,除個別大寨之外通常只有三五百人。夏人入寇動輒數萬人,堡寨中戍守的宋軍與之相比,眾寡懸殊,若在夏軍大舉入侵時出戰(zhàn)迎敵,則無異于螳臂擋車。由于兵力的巨大差距,北宋為堡寨制定了拒戰(zhàn)自保的戰(zhàn)略,在夏軍大舉入寇之時,堅避不戰(zhàn),以求自存。
盡管如此,筑堡活動在北宋卻不曾停止,堡寨并未被其它軍事設施所取代。在個別歷史時期,北宋政府還掀起了筑堡活動的高潮。堡寨數量更是持續(xù)上升。堡寨不能阻擋夏軍進攻,卻依然得到了北宋的青睞而長久不廢。這說明:堡寨具有某種特殊的優(yōu)勢,而它所帶來的利益又是北宋最為需要的,因此堡寨才能在宋夏對抗的過程中長盛不衰,成為宋軍賴以抗擊西夏的有力武器。
堡寨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能夠和西夏爭奪邊境地區(qū)的人口和土地資源,堡寨的設立等于向西夏宣布了北宋政府對于堡寨臨近地區(qū)的人口、土地和其它各種自然資源擁有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某種程度上說,堡寨是北宋國土的象征和標
志。堡寨對人口和土地資源的占有為邊境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提供了極大便利,而農業(yè)生產所得恰恰滿足了邊防軍隊的糧食需求。毫不夸張地講,堡寨是宋軍糧食補給鏈條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宋人在與西夏長期作戰(zhàn)中逐步認識到堡寨除能控制沿邊地區(qū)的羌戎蕃部之外,還具有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等更為重要的后勤補給功能。當然,這個過程是曲折漫長的,非一日而成。也正是這一過程,使堡寨的軍事功能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軍事功能演化諸階段
其實對于宋方堡寨功能的認識不能一概而論,不同時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規(guī)模的堡寨所發(fā)揮的作用都不盡相同。堡寨的功能更與戍守堡寨士兵的性質密切相關,不同性質的戍兵承擔著不同的軍事任務,也使堡寨所發(fā)揮的作用迥然相異。慶歷前后沿邊戍兵性質的更替導致了堡寨功能的重大轉化??傮w來說,堡寨軍事功能的演化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
萌芽期西北堡寨剛出現時,數量不多,分布零散,功能主要是控制境內與黨項并無直接關系的羌戎蕃部并與其爭奪自然資源。宋夏沖突爆發(fā)后,由于宋軍占有優(yōu)勢且采取了集中并實施機動攻守的策略,其對堡寨的修筑持謹慎態(tài)度。這個階段堡寨數量極少,用來直接對抗黨項夏州政權。
堡寨在軍事上的應用從五代到宋初已經非常普遍,北漢、后蜀等割據政權都曾經依靠堡寨試圖延緩北宋的統(tǒng)一進程,宋軍對于堡寨的軍事功能并不陌生。建隆三年(962年),秦州已經開始修筑堡寨,書中記載說秦州高防在夕陽鎮(zhèn)附近“筑堡據要害”。北宋西北地區(qū)的堡寨以控制羌戎蕃部的角色登上歷史舞臺,所以黨項叛宋,堡寨并沒有立刻參與宋夏戰(zhàn)爭??傮w來說,這一時期的堡寨數量不多,從沿邊地區(qū)到遠離宋夏邊境的秦州都有分布,其主要軍事功能在于控制羌戎蕃部并與之爭奪自然資源。直到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轉攻靈州后,堡寨的情況才有了較大的改變。
起步期至道二年,李繼遷率萬人圍攻靈州,切斷了北宋對靈州的糧食供應。因苦于轉運糧食,秘書丞何亮提出了沿道路修筑堡寨以保證靈州糧道的暢通。盡管他的建議未被全面采納,但宋軍的確加強了對環(huán)靈之間最大的糧食中轉站清遠軍的控制,在清遠到環(huán)州之間修筑了白馬、青岡等寨。1001年,靈州失陷,清遠與環(huán)州之間的這些堡寨也如曇花一現,相繼陷落。但是畢竟這是堡寨第一次在宋夏交戰(zhàn)中發(fā)揮作用,是宋軍以堡寨對抗黨項的第一次嘗試。疏通糧道是堡寨在宋夏戰(zhàn)爭中最先發(fā)揮的功能,盡管因為數量少、存續(xù)時間短,疏通糧道也并不是主要的軍事功能,但初步顯示了堡寨在后勤補給方面的潛力。
靈州失陷極大地震動了北宋朝野,前線作戰(zhàn)的宋軍更是在此之后轉入全面防守。針對這種情況,咸平5年(1003年),北宋采取了修筑堡寨與黨項爭奪控制蕃部熟戶(是指生活在宋邊界接受宋統(tǒng)治的羌人)的政策,這樣,“留兵駐守”打破了北宋以往集中兵力機動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從此,眾多堡寨成為了宋軍依托的重點。到慶歷初年,陜西各路所筑堡寨已達200余處,沿著宋夏交界逐漸形成了堡寨分布區(qū),宋人稱之為“極邊”。這一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量蕃部都歸附于北宋,宋軍成功地穩(wěn)定了西北邊境形勢,黨項不敢再貿然進犯。
宋軍以分兵戍守堡寨的戰(zhàn)略和西夏相持到康定、慶歷初年,期間邊境沒有大的戰(zhàn)事。康定初,元昊所統(tǒng)領的西夏政權日益強大,當其再次攻宋時,陳舊的堡寨體系已不能適應戰(zhàn)事的發(fā)展。數次失利后,北宋著手調整堡寨體系,其功能又有了相應的變化。這個時候,宋軍實行了一項對后來產生重大影響的舉措:招募弓箭手。弓箭手是北宋在西北沿邊招募的地方性鄉(xiāng)兵,有漢人也有蕃人,在執(zhí)行軍務的同時也不脫離生產,兵農合一。隨著弓箭手的出現,一些以弓箭手為戍守主力的堡寨也就應運而生。然而少量的弓箭手暫時還無力改變整個北宋西北堡寨以正規(guī)軍戍守為主的性質。但總的來說,堡寨屯田并不多見,糧食補給絕大部分還是依靠關中地區(qū)的運輸來滿足。
過渡期宋夏軍事形勢的發(fā)展迫使北宋重新調整了西北兵力的部署,弓箭手為主的士兵開始代替正規(guī)軍戍守沿邊堡寨,大量禁軍、廂軍內徙駐扎,而正是戍兵性質的改變導致了堡寨功能開始向屯田·轉化。
宋夏之間的和議隨著元昊的逐漸強大最終走到了盡頭。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歷二年(1042年),宋夏接連發(fā)生了幾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西夏都取得了滿意的戰(zhàn)果。連戰(zhàn)連敗的慘痛損失令北宋不得不重新反思西北地區(qū)的守邊策略和與之對應的堡寨體系。北宋朝野注意到西北邊防軍事部署的一個弱點:總兵力雖多,但是因戍守眾多堡寨導致兵力過于分散,面對西夏的進攻,往往形成了以寡敵眾的局面。
除了排兵布陣上捉襟見肘以外,北宋還面臨著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糧食補給。數十萬軍隊駐扎邊境,后勤補給需要由內地轉送,加重了北宋的經濟負擔。關東地區(qū)的糧食無法運至前線,數量龐大的邊境守軍完全仰賴關中地區(qū)為其提供糧食,這使得關中地區(qū)的壓力也日益增大。逐漸顯出困弊之勢。
為解決上述兩個問題,北宋政府想到了將邊境地區(qū)駐守堡寨的大量軍隊內徙。一方面可以充實內地防務,另一方面也縮短了糧食補給所需的運糧路程。但是堡寨還需有人駐守,必須有人來填補正規(guī)軍內撤后邊境地區(qū)的“真空”。弓箭手招募制度的逐漸成熟使得這個重任自然而然落在弓箭手身上。沿邊蕃、漢弓箭手熟悉當地情況,從事農業(yè)生產,不需要中央政府提供后勤補給。因此北宋堡寨的戍兵性質開始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禁軍、廂軍駐守變成了禁軍、廂軍、弓箭手共同駐守。從慶歷年間的情況來看,留在堡寨協(xié)同守衛(wèi)的正規(guī)軍只有原來的1/3。
既然堡寨不能阻止夏軍深入,只有依靠一定數量的機動部隊對入侵夏軍進行邀截,以此減少夏軍入侵帶來的損失,同時又能殺傷夏軍的有生力量,這種防御策略比起在毫無地形優(yōu)勢條件下固守堡寨、控扼道路要顯得更加靈活、積極。那么,在宋軍主力運動殲敵的過程中,堡寨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它只能在夏軍“小至”時,依托堡寨的駐兵出擊抵御;若夏軍重兵入寇,堡寨只能求得自存,待深入夏軍遭宋軍主力阻擊撤歸之時,趁勢進行騷擾。即“寇大至則退保,小至則出斗”。
堡寨戍兵性質的變化直接導致了堡寨主要軍事功能的轉變。弓箭手不脫離農業(yè)生產,兵農合一的性質使得堡寨的功能開始向屯田轉化。北宋開始大力鼓勵堡寨駐兵開墾沿邊荒地進行屯田生產,以增加糧食產量供給禁軍、廂軍。
定型期治平以后,堡寨完成了部署上的調整,除依舊有控制、保護羌戎蕃部的作用外,其發(fā)揮的主要功能更多集中于軍事后勤方面的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經過仁宗時期的一系列大戰(zhàn),宋人認識到在短時期內剿滅夏政權已然不可,與其長期對峙是必須接受的現實。如何
在對峙中取得主動、處于優(yōu)勢則是當前需要仔細謀劃、認真考慮的。對峙必然會導致糧食的大量消耗,解決好糧食生產和供應是宋軍立于不敗的關鍵所在。否則,不需要夏人主動進攻,宋軍的防御會因為后勤補給的困難而自行崩潰。解決沿邊糧食補給的方法不外乎有二:一是就地生產,二是由外運輸。由此,堡寨不但自身不需要外運糧食補給,還承擔著就地生產糧食的任務。于是沿邊堡寨本著屯田這一原則,在選擇寨址時都力求靠近良田,便于糧食生產。
當堡寨的主要功能轉向屯田以后,夏軍立刻制定了“擾耕”、“侵耕”的策略。他們既不攻打堡寨,也不引誘弓箭手出寨作戰(zhàn),而是致力于破壞堡寨周圍的耕地,干擾弓箭手正常的耕墾活動。如果宋軍堡寨不能順利進行糧食生產,非但正規(guī)軍的補給受到威脅,即便是弓箭手自己也難于立足,堡寨也自然失去了設立的意義。西夏的“擾耕”戰(zhàn)術擊中了宋軍要害,于是堡寨不得不擔當起護耕的重任,既要生產又要保護生產不受敵人的干擾。
堡寨在后勤補給方面所發(fā)揮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疏通糧道,即保護糧食運輸通暢,擔當糧食運輸中轉站。沿邊堡寨的士兵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機動部隊的糧食就需要由關中地區(qū)運糧來滿足補給。機動。部隊一般都在與西夏邊界處機動作戰(zhàn),交通道路時常受到威脅,糧食運輸不但不能順利到達還有被劫掠的危險。因此維持堡寨與堡寨之間的運糧道路暢通具有重要意義。一旦戰(zhàn)事爆發(fā),機動部隊離開駐地作戰(zhàn),后方補給則要根據主力宋軍機動的情況而決定將糧食運往何方。
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入夏作戰(zhàn),判官張?zhí)珜幵谙蛏褡趨R報本路運糧事務時稱:“自嶺以北則山險少水車乘難行,以臣愚慮可就嶺南相地利建一堡寨,使大車自鎮(zhèn)戎軍載糧草至彼,隨軍馬所在,卻以車前夫畜往來短半”??芍娦杓Z食是由關中運至前沿堡寨以后,再由機動部隊的“車前夫畜”將堡寨中的糧食轉運到急需補給的宋軍手中。這樣做的好處十分明顯:由于宋軍主力機動作戰(zhàn),后方運糧往往難以摸清宋軍的具體位置,如果負糧追尋宋軍,不但費時,而且勞民傷財,更有被夏軍劫奪的危險;如果只將糧食運到堡寨,安全可靠也頗為省力,然后再由“車前夫畜”負責將糧食運到最終目的地?!败嚽胺蛐蟆彪S軍作戰(zhàn),了解宋軍的位置和需求,可根據具體情況調節(jié)糧食的運量,合理分配,多需則多運,對于缺糧緩急不同的部隊,可以區(qū)別對待。
可見,堡寨在北宋后勤補給的產糧和運量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如此,堡寨才得到了北宋政府的認可,盡管它在抵擋夏軍入侵方面略顯微弱,但在對夏作戰(zhàn)中一再沿用。宋人對這一時期堡寨的軍事功能做了很好的總結:“寨柵本以通糧道,護耕農,非有易于攻守?!笨芍^精辟之極!
后勤補給之保障體系
綜觀這一演變歷程,北宋設立諸多堡寨的主要意圖在于同西夏爭奪邊境地區(qū)的人口和土地資源。面對西夏的入侵,眾多堡寨雖不曾被攻破,但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坐視,發(fā)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堡寨在后勤補給方面所發(fā)揮的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等作用在堡寨諸多軍事功能中是最為主要的。北宋正規(guī)軍戍守堡寨所造成的近空里虛和后勤補給的短缺,是促使堡寨戍兵性質變化的兩大決定性因素,而戍兵性質的變化又直接導致了沿邊堡寨軍事功能的轉化。堡寨戍兵性質的轉化以及堡寨與沿邊耕地資源的結合,最終將堡寨的軍事功能定位于與后勤補給相關的屯田、護耕和疏通糧道。
曠日持久的宋夏戰(zhàn)爭變成了一場雙方比拼后勤補給的競賽,誰能保證前線軍隊的糧食供應,誰就能在對峙中贏得主動;誰破壞了對方的后勤補給,誰就能在沖突中占得先機,這是宋夏戰(zhàn)爭的一個顯著特點。而堡寨在這場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北宋后勤補給的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