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詩
2003年我在拙著《起名有學問》(中國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中談到國人取名習俗中的“以姓為名”時,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清人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卷三云:“陳恪勤公(陳鵬年)初知西安縣(即浙江衢縣),邑經耿逆變后,版籍殘缺,豪強侵占,多至數百頃而無稅。其流亡歸籍者,往往無田可耕,而轉困追呼。公下車,即以清丈為急,務使稅出于田,田歸各戶,民慶更生……邑有溺女之習,公懲勸兼施,澆俗頓革。民生女,半以‘陳名,或以‘湘名,以公湘潭人也?!庇昧疂嵑霉俚男彰麨樽约旱那Ы鹑∶?,真是我國姓名史中的絕唱!本來,我是想為康熙年間的父母官唱唱贊歌,并總結這種取名習俗;同時建議今天的家長,仍可創(chuàng)新地承襲這種取名的方法而拓寬思路,共同來醫(yī)治21世紀我國同姓名的一大難題。豈知,此話說得太絕對了。所謂“絕唱”,乃大謬不然!這也正應了余英時批評的那種人:“讀書要‘虛心……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怎樣讀中國書》)
實際上,臺灣彼岸早在1996年,一位治學嚴謹、頗有創(chuàng)意的史學家劉增貴,就發(fā)表了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漢代婦女的名字》,其中談到漢代取名的方法,便總結了我國大陸姓名學專家很少注意到的一種取名習俗——“民眾為感恩而以地方官吏之姓為子女名”的習俗。劉增貴先生還能溯源而多方求證,他列舉了古書上三個重要例證,我略加白話而闡釋之。
《后漢書·賈彪傳》:賈彪是河南潁川人,在漢末為新息長(新息即豫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揚善除惡而使當地百姓擺脫貧困;民養(yǎng)子,男孩便取名“賈子”,女孩就取名“賈女”,競達數干人,以此來感恩地方官吏的政績。
《東觀漢紀校注》:宗慶(或宗度)當了長沙守,政績卓然,民養(yǎng)子者三千余人,男女皆以“宗”為名。
《三國志·鄭渾傳》:鄭渾是河南開封人,于漢末為下蔡長、邵陵令(下蔡治所在今安徽鳳臺縣,邵陵轄境相當于今湖南新化以南的資水流域),使民豐給,民間所育男女,多以“鄭”為字。
看來,中華民族自漢代開始,在各地均有“為感恩而以地方官吏之姓為子女名”的習俗,下至康熙年間,仍在浙江衢州實行。特別是安徽亳州、鳳臺,湖南長沙、新化及浙江衢州的黎民百姓,以這樣的特殊方式,寫下了這鮮活的信史。由于浩如煙海的史書里,關于個人取名因由的記載實在太少,大多數留在史書中的人名,僅僅是人名而已,而其命名的緣由及故事已無法得知,希望大家讀史的時候,都來發(fā)掘這樣感人的故事吧。
茲錄余近來讀書所見一條:報恩改名。
唐劉觫《隋唐嘉話》:“魏仆射本名真宰,武后朝被羅織下獄,有命出之,小吏聞者以告,魏驚喜日:‘汝名何?日:‘元忠。乃改從元忠焉?!?/p>
我在宋人王讜《唐語林))卷四:“自新”條下,也見到同上面大體相同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