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瑩
如果能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形成競爭狀態(tài),保持生機和活力,那么課堂節(jié)律就會波瀾起伏,充滿吸引力,學生聽課就會興奮而專注,課堂沉悶的現象就會得到改變。
一、 巧妙設疑,激發(fā)學生思考
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巧妙設疑,問在重點處,問得有價值。所設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為學生的思維拓展出廣闊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多角度、多側面、深入地去讀書,去思考,達到“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如教學《將相和》一課,藺相如持壁威脅秦王一段時,教師如果設疑: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這樣的設疑就比較有思考價值,有的學生就可能認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和玉同歸于盡;有的學生就會認為:藺相如不過是在嚇唬秦王,找機會完璧歸趙罷了;還有的學生可能就會認為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最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藺相如一定會玉石俱焚的……這樣設疑,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力,引發(fā)學生主動讀書的積極性。
二、 故意出錯,讓學生警覺
語文教師不僅備課要充分,預設及導引方案更要周到,有時還要不怕“露拙”,有意“出錯”,甚至還會設計出“問題陷阱”,讓學生處在警覺和發(fā)現狀態(tài),從而激活課堂。比如,學生初讀課文,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了一些詞語,其中有這樣幾個詞語:“筋皮力盡、興致脖脖、覺得、納悶”。然后教師讓學生自主讀讀這些詞語,稍后,學生們紛紛舉起小手,站起來說:“老師,您把字寫錯了?!钇ちΡM的‘皮應該有‘疒字頭?!薄啊d致脖脖的‘脖你也寫錯了,應該是‘力字旁?!薄爸x謝你!”教師邊說邊用紅色的粉筆將錯處凸現出來了。“那我們一同伸出手來,把這個字書空一遍。”學生跟隨著教師正確的板書認真地寫了一遍。除此之外,教師示范朗誦課文時,可以事先告訴學生,讓同學們給自己“糾錯”,不要盲從;解讀文本時,可以鼓勵學生跟你形成“辯論”的態(tài)勢,將“誤解”變?yōu)椤岸嘟狻焙汀罢狻?評講習作時,要讓得分低的學生敢于“申訴”;設計考題,要讓學生找出表述“不周”之處等等。這樣的課堂,學生時時充滿警覺,感受到發(fā)現的樂趣,教師也隨之因勢利導,這正是師生相互促進的有效平臺。
需要指出的是,“故意出錯”是一把雙刃劍,設錯起點太低,容易降低教師的威信,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設錯起點太高,又容易誤導學生,帶來負面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掌握好“火候”,靈活運用。
三、 形成討論,讓學生更積極
班級里常有一些表現欲很強、思維很敏捷的學生,我們應當激勵他們,讓他們率先示范,以此激發(fā)那些懶于動口、動手的學生,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氛圍。
在課堂上,教師拋出問題后,讓個別“活躍分子”首先開出議論之方向,這樣其他學生就會有路可循,進而就此方向形成自由討論,產生針對性很強的意見。對立性的觀念會在相互摩擦碰撞中啟發(fā)同學們的思路。如在《半截蠟燭》一課教學中,我問大家,絕密情報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誰的功勞最大?學生開始沉思。我讓一位“活躍分子”先說,他脫口而出是小女兒杰奎琳,理由是只有她成功地端走了蠟燭,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坝胁煌挠^點嗎?”片刻,有學生認為杰克功勞大,他很懂事,很從容;有學生認為媽媽功勞最大,是媽媽贏得了時間,把情報藏在蠟燭里,這個絕妙的主意本來就是媽媽想出來的,甚至還有學生想到兩個孩子都還小,在敵人面前為什么能這樣鎮(zhèn)靜呢?那是在媽媽長期的影響下形成的。在積極的討論中,學生加深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 引入競爭,讓學生充滿求知欲
沒有競爭,就沒有發(fā)展。課堂教學中適當開展競賽性活動,確實是振奮學生精神、活化課堂氛圍的妙招。因其具有可選擇性,易于操作,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將競賽活動與教學的基本目標、要求結合起來,將出發(fā)點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潛在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這樣,教師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精神。比如將閱讀課中的問題變?yōu)橹R性的搶答,選拔背誦“狀元”,評選“口語交際能手”“優(yōu)秀演講員”等。這種競賽往往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次,我上習作講評課,這個班即使有好文章我也暫時不讀,而是推薦另外一個班的,以此激發(fā)他們超越的積極性。有時,我自己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好文章我都不讀,偏要從其他班借來好文章作范文。他們耳聞目睹鄰班又殺出黑馬,競爭意識被一次次激發(fā)。于是他們忙于閱讀,忙于構思,忙于錘煉語言,忙于在立意的新、奇上下工夫,寫作能不進步嗎?真是忙碌在前,甘甜在后啊!
(作者單位:南京市邁皋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