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北宋的仁宗趙禎(1010-1063),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有人指責他在位時間長達41年,卻無所作為。這一點似乎太偏見了。他在位時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發(fā)展了,特別是在他的培養(yǎng)下,如晏殊、范仲淹、寇準、包拯、狄青、司馬光、王安石等大批光照宇宙的杰出人才涌現(xiàn),不能不說算他的英明。還有蘇軾、張舜民、王又見、晏幾道、王安國、文同、宋祁、張先、柳永等一大批詩壇領袖人物出現(xiàn),那些經久不衰的詩句留在人間。不能不說宋仁宗為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
宋仁宗得益于他父親宋真宗給他找了位好老師。這老師叫張士遜,張執(zhí)教的過程中用正規(guī)的儒學教育,讓宋仁宗恭儉仁恕,從諫如流,博采天下奇才志士,對漢民族文化推進起了重大作用。宋仁宗接位時年僅十三歲,只不過是個娃娃,要不是有輔佐大臣的幫忙,權力會一直捏在劉太后手中。幾乎從他接位時,就展開了廣開仕路,奪權與反奪權的斗爭,那幾位光照宇宙的人物,正是伴隨宋仁宗的成長而魅力四射。
寇準戰(zhàn)“死”范仲淹上斗得劉太后歸西
在宋真宗不行了,下詔立十三歲的仁宗為太子時,寇準與楊億商量了一套辦法,決定殺劉皇后,滅丁謂,讓宋仁宗專權治國。誰知劉太后得到密報,要真宗把寇準貶到雷州去肖司戶。天圣元年(1023年),63歲的寇準終于走完了曲折的人生。寇準的妻子宋夫人請求宋仁宗,要將寇準歸葬西京洛陽,宋仁宗堅持與太后斗,最后得到了批準。
可是,當寇準的靈柩送到雷州沈溏一個渡口時,突然大雨滂沱,眾人只好停棺,又怕棺材流走,便用竹枝插在地上護棺,次日雨過天晴,護棺竹竟如嫩筍。后來人們把渡口改為“寇竹渡”,又在一旁竹林中建了寇公祠。明道二年(1033年),宋仁宗恢復了寇準的“太子太傅”名譽,承認了是自己的總教師。劉太后本不許寇準葬于洛陽,見百姓擁護,也不敢出來說三道四了。
寇準沒斗贏劉太后,范仲淹則上。劉太后叫劉娥,因年輕漂亮被趙恒私訪看中。她以擊小鼓的絕技,加上漂亮,讓趙恒很喜歡。真宗迷戀上了劉娥,后來被太宗發(fā)現(xiàn),才同意將劉娥娶進宮。趙恒生有5個兒子,都一一夭折了,劉娥與皇帝生活了30年,也沒生出一兒半女,劉娥想出了個借腹生子的辦法,讓自己的侍女李氏與趙恒私會,果然不出所料,李氏生下一皇子,當時取名受益,后改名趙禎。李氏生下兒子后,劉娥就從她的懷中奪走兒子,并囑不能走露風聲,對外就說是劉娥所生,《貍貓換太子》的故事,由此產生。劉娥以母親身份把趙禎長期護著,從來不讓他見生母。趙恒病逝,劉娥臨朝,遭來大臣不滿,但連寇準都被其整死了,誰還敢招惹劉娥?
劉娥借腹生子的事,天下人早已知道,就仁宗一個人不知道,還把她當成親母親一樣對待。范仲淹以孝敬和勤政清廉升為仁宗的文學侍從。天圣七年(1029年),宋仁宗已20歲,劉娥仍不愿交權給仁宗,還要為她六十一歲過生日。到了那天,文武百官在仁宗的帶領下跪著向劉娥祝壽。范仲淹一聽氣憤不已,只有國母才可以享受如此待遇,馬上寫奏章上書,指責太后獨攬大權,損害皇帝尊嚴。見不奏效,接下來上書還權仁宗。劉娥大怒,正要下旨處罰,宋仁宗出面只給范仲淹降職處分,讓其去河中府任通判。朋友們來送他時,稱他被貶是極為光耀的事。
明道二年(1033年),65歲的劉娥終于歸西,臨死時指出是范仲淹咒死她的。宋仁宗此時才明白群臣反對劉太后的真象,忙召范仲淹回京城擔任右司諫。這一年,京東和江淮一帶旱災加上蝗災,百姓顆粒未收,不得已賣兒賣女。而宋仁宗只圖游玩,根本不知此事。范仲淹一天上朝,質問仁宗:“京東一帶遍地都有餓死骨,若萬歲宮中停食半天,陛下該如何?”宋仁宗馬上接受建議,賑濟災民??蓞我暮啚橛懭首跉g喜,又擇佳麗送上,還不準百官議論。范仲淹叩門求見,并準備次日早朝與呂夷簡對質。呂夷簡馬上向仁宗建議,貶范仲淹去睦州,并令連夜起程。眾官又趕來向范仲淹祝賀:此行更加光榮!
過了不到二年,范仲淹又因功勛卓著。提任尚書禮部員外郎,獲得天章閣制頭銜。范仲淹看到呂夷簡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繪制了《百官圖》,上奏宋仁宗,圖上羅列了買官賣官,貪得無厭的呂夷簡罪行。呂夷簡向仁宗饞言,指出范仲淹是對仁宗不敬,貶范去饒州。朝中許多官員,都來為范仲淹餞行,稱范這次被貶是“尤為光彩”的事。
不論是寇準,還是范仲淹,如果放在另外一個皇帝面前,早已殺了,而仁宗則只貶不殺,不能不說其不至十分糊涂。
直言奉諫的包公是趙禎廣開言路的結果
宋仁宗趙禎有一個很好的品德,就是再當面指責他,他也能聽得進耳。雖有時發(fā)怒貶官,終因想明白又把那些奇才志士請回身邊,這一招勝過了歷代君王。包拯是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進士,后改任和州縣令的。因其父母雙亡,請辭縣令回鄉(xiāng)守孝。包拯在其父母的墳旁搭了個草棚,一住就是三年。喪期已滿,仍不肯離去,鄉(xiāng)親們來勸他上任他也不肯。直到景佑二年(1035年)包拯守孝期滿才被朝廷重新派往天長縣任縣令。包拯的孝廉之名遠播,又加上三年任期政績突出,升任端州知府。慶歷三年(1043年)升任監(jiān)察使,成了一個專門監(jiān)督朝廷官員的官,這是宋仁宗放心給權的結果,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包拯的第一炮,是向宋仁宗的妃子張貴妃開炮。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因張妃受寵升為三司使,張妃要仁宗再升她伯父為宣慰使,次日一上朝仁宗就宣布,不料包拯力陳不可。后來包拯七次上奏張堯佐無能力不能升官,張妃怕自己出身太低,讓包拯火了提出趕出皇宮,只好不再吭聲了。
包拯的第二炮,是向王逵開火。包拯指責王逵“罪行昭著”。王逵自以為別人不敢動他,一時無惡不作,包拯七次上書,要求為民除害,宋仁宗不得已罷免了王逵,王逵深知不敢與包公斗,就逃之夭夭了。
包拯的第三炮,是直接向宋仁宗開火。他在皇佑二年(1050年)升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后,因他是諫官,屢次上書宋仁宗:反對仁宗任意授予官職,要論功行賞;反對宋仁宗任意赦免犯罪之人,要求嚴格考核罪犯;建議仁宗查處權貴們的不法行為,要求仁宗以唐魏徵的三篇奏書作為行為準則;指責仁宗不重視百姓的信任,任意改變法令,要求仁宗采納百官的建議獻策等等,宋仁宗基本都聽從。一次開封多日暴雨,城中百姓房屋受淹,起因是權貴們在河上搭棚建花園,堵塞了河道。包拯冒雨查出結果后上奏,來了個拔園泄流,不管是皇家花園,還是顯貴的樓宅,一律拆除,再不準在河上修建建筑物,一夜之間水退。若仁宗是另類皇帝,包公可能早被處死多回。
廣開仕路博采圣賢
宋仁宗天生恭儉仁恕,主要表現(xiàn)在他廣開仕路,博采圣賢上。他在位的41年中,許多能人志士涌現(xiàn)出來,成為后世人們爭相敬重的榜樣,實在可貴。如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等名士。
司馬光是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考中的進士。司馬光因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生在父親任上的光州(治所現(xiàn)在的河南潢州),固取名叫司馬光。他承襲世代清正廉潔的遺風,終身保持誠實的美德,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推官,他歷經數(shù)年,寫了一部《歷年圖》二十五卷和《通志》八卷,后來又編撰了《資治通鑒》。在長達十多年的編撰過程中,須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該書的成功編纂,與仁宗、神宗父子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王安石是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中進士時王安石才22歲。一向志氣高大的王安石,有著極大的理想抱負,立志救國救民。慶歷七年出任鄞縣知縣,因政績斐然升任舒州通判,皇佑四年(1059年)十月,29歲升任三司度支判官。后王安石變法,其內容無論是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還是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都對治理國家維護老百姓的正當權益有好處。后雖變法失敗,但他的為人深得人心。67歲王安石因病去世,同樣沒有遭到迫害,這不能不說仁宗父子的政治透明,不愿加害人才。
蘇軾等一大批文人,是宋仁宗堅持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從中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蘇軾嘉佑二年中進士,進而成了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官,就是后來被貶也給他一份工資。黃庭堅也出生在宋仁宗慶歷四年(1045年),雖沒趕上宋仁宗點為進士,可也只隔了四年便中了進士,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文風鼎盛的宋仁宗時代。秦觀生于宋仁宗皇佑六年,周邦彥生于宋仁宗嘉佑元年,文同是宋仁宗皇佑元年的進士,柳永幾乎與宋仁宗是同時代人,如此諸多的文人墨客,都在宋仁宗時代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文化界的盛世,這與唐朝的玄宗、肅宗時代一樣,由于文化環(huán)境的寬松,涌現(xiàn)和造就了一大批文人。若是焚書坑儒的暴君,能出這么多有才華的文人學士嗎?